蔡昭静
或许也有人跟我一样,因为书中的一句名言“人生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也不像你想象得那么糟”,去阅读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读完小说,再回过头看译者写的序言,除了高度评价了这本小说之外,也说到莫泊桑不够深刻,没有挖掘社会根源,而是把人生的一切不幸归咎于人性。
与普通人一样,小说中主人公约娜的一生经历了恋爱、结婚、生子等过程。但不幸的是她也经历了丈夫背叛、父母去世、独子出走等,这些几乎耗费她一生精力的坎坷。不可否认,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品都因凸显其社会时代特征而深刻,个体的不幸常常与社会时代的痛点有着深层的联系。而作家们往往能用敏锐的感官,捕捉到这种不被个体本身关注的联系,这是永远令我钦佩的能力。
读完《一生》后,我被一种个体命运悲剧的必然性深深震撼。人的一生很短,白云苍狗,终将走向死亡。但这种度过一生的心境却很长,如高山大川连绵不绝。作家柳青曾在其作品《创业史》中,留下了一名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青的时候。
初次读到这段话时,我还很年轻,内心深处涌起阵阵难以言说的酸楚与悲凉。回看《一生》里的主人公约娜,在她人生紧要的那几处走错了几步路,导致她的一生充斥着无奈与伤痛。这几步错路或许更多的是当时社会时代的局限性的普遍反映,书里并没有进行深层剖析。然而在我看来,莫泊桑的《一生》是伟大而深刻的。书中借用约娜的女仆之口,说出了导致约娜一生悲剧的原因,就是还未足够了解对方就匆匆结婚,这似乎把人生的不幸只归咎于个人的错误选择。也许莫泊桑是想表达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时时理智并且保持清醒,这也导致了人生肯定会存悲剧因素。小说的最后,约娜把儿子的私生子接来抚养,这使原本已经处于绝境的她又重拾了生活的希望。
如果怀着强烈痛惜的心情去阅读《一生》的话,应该很难理解莫泊桑想要表达的人生的基本状态:没那么好也没那么糟。人生的这种基本状态,也透露出使人生活下去的乐观情绪,这种乐观与悲观相互抗衡。但这种乐观是隐匿的,因为在个体命运中往往不被注意到。
《一生》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仅利用约娜的一生,把这种漫长的悲观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还把人生中隐匿的乐观显现出来,它让读者通过约娜的一生,洞察到生活的真相,以一种通透的乐观精神,去看待人生的种种不幸。诗人木心曾说:“悲观是一种远见。”所以我把我在《一生》中读到的情绪,称为“漫长的悲观”。这种悲观贯穿一生,而对人生持有漫长的悲观态度,是一种生命必然会前行的乐观主义。在剥离了社会时代这个大环境渲染的共性特征后,每一个个体的人生,都背负着独特的爱与恨、痛与乐。个体所经历的人生就是一个时代。我怀着这对人生最狭隘、最纯粹的理解去阅读这本书,领悟着莫泊桑对个体命运悲剧必然性的乐观解读。
评判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艰巨的命题,虽然时代变幻永不停歇。但我相信,任何时代都如狄更斯的那句名言一样:最好又最坏。回顾过往,不必声泪俱下,也无需感激涕零。在人生的关键路口,有多少人能做到及时审时度势呢?漫漫一生,或许唯一能做的,便是怀着一份漫长的悲观远见,去洞察这一生隐匿存在的乐观,然后带着令人感动的平和与纯粹走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