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华
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湖南高校、企业、人社部门积极行动出台稳岗政策,对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企业予以补贴,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决定家庭喜乐悲欢。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既面临量的历史新高,也面临全球经济发展低迷就业选择相对较少的风险挑战。从特点看,新一代的年轻群体就业观更多元。稳住、稳好我国第一批00后的就业需求,要在政策措施、精准需求、就业适配度上想方设法地拓宽保就业的渠道,让毕业生就业精准发力,实现高质高效。
精细对接政策需求,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宽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应积极对接并争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政策,在发展的审批、补助、权限和在银行贷款、补息、贴息等方面因地制宜的给毕业生下放、扩大、增加政策红利。从政策高度给予毕业生就业空间和创业的“窗口期”。要注重发展良好的经济大环境,大环境好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度、就业率也能提高了。从高校毕业生的角度出发,精细关注政策,推进落实与毕业生需求相关的适配度和效率,在政策执行中及时调整不相适应的条规,及时补充、增加对就业、对创业有利的政策。通过政策释放各方资源,创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遇期。
精细对接企业需求,挖掘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深度。企业是就业的土壤,企业稳则就业稳。企业高质量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企业联系,走进企业生产一线,多和企业、员工交流谈心,走进市场,关注市场环境对企业的挑战是什么,对企业的机遇是什么。多看看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了解企业的风险挑战。相关职能部门、银行部门等要发挥行业优势因企制宜、精准对接,在政策和条件允许范围内,企业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就帮助什么,就解决什么,尽最大可能为企业营造一个健康、公平、良好的发展环境。当然,企业帮扶要讲究度,不能搞“保姆式 ”帮扶,要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优胜劣汰。
精细对接毕业生需求,提升就业渠道的温度。从大环境发展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既有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有缺乏工作经验、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个人难以融入社会的问题。因此,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合理判断市场发展趋势,精准判断毕业生就业特点、不足、优势等,因人施策给予帮扶。结构性原因的要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加强生活保障,确保未找到对口工作期间基本生活需求。自身工作经验缺乏的要对接好企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新就业岗位能力素质培训,根据毕业生不同的文化、专业等综合素质设置培训课程,加强毕业生的技能培训。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岗位输送,搞好高校招聘等工作,切实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