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卫华
至今,我还保持着阅读《团结报》的习惯。每次,捧着《团结报》;每次,阅读《团结报》,在淡淡的墨香中,我都会眼含几滴泪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团结报》,我的良师!
初识《团结报》,还是我在读初一的时候。那时,晚自习有一刻钟的读报时间,我是班上的读报员,而父亲则是班主任。每次,父亲把《团结报》递给我,叫我给大家读他“圈阅”过的佳作,这些佳作中有新闻、通讯、特写等,但更多的是“兄弟河”副刊上的散文、小说、诗歌。春风化雨,耳濡目染,我渐渐染上了读《团结报》的喜好,心里种下了梦想的种子,长大后要当一名作家。
记得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团结报》上,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当时我在古丈县供销联社从事办公室工作,那年年底,联社召开年终总结会,会后,我将领导的总结报告进行归纳和提炼,写了一篇“豆腐块”式的信息,投给《团结报》,不想一个星期后竟然“榜上有名”,领导和同事看后,都夸我是个大才子,鼓励我以后要多写。于是,我一发不可收拾,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注入笔端,频频往《团结报》投稿。
我不是科班出身,写作常常陷入困境。于是,我把《团结报》当作自己的良师,我把报上的一些好文章剪辑下来装订成册,工作之余便拜读这些范文……这样,我渐渐走上了写作的道路。记得我在古丈县岩头寨乡政府工作时,我把全乡优秀村干部、致富典型等写了过遍,一一在《团结报》上刊登了出来。有人十分羡慕地问我:“你是不是在《团结报》有熟人?”我哪里有熟人啊!《团结报》的记者、编辑,当时我一个都不认识,如果硬要说有“熟人”的话,那么他们就是我未曾谋面的老师,是他们的慧眼于众人之中识珠,把我的文章一篇接一篇地刊登出来。
我一直没有放弃当一名作家的梦想,正是《团结报》这位良师帮我实现了这个梦想。记得2005年4月,《团结报》刊登了我的第一篇题为《乡村的早晨》的散文,此前,为这篇散文,《团结报》的编辑多次与我在电话里沟通,提出修改意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是这篇处女作的石头,铺就了日后千里之行的路。此后不久,《团结报》的编辑又为我的一篇题为《立秋》的短篇小说,从题材到立意,均提出了不少意见,可谓诲人不倦,呕心沥血。其实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正是在《团结报》这位良师的指导下、帮助下、鼓励下,我一步步地前行,一步步地成长,至今在《团结报》上发表了近200篇文学作品,作家的梦离我越来越近了。
有为才有位。近些年来,我参与校注《古丈坪厅志》,总纂第二轮《古丈县志》,执行主编《古丈县地名志》《古丈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出版文史集《古丈史话》《古丈记忆》,此外手头上还有文史集《古丈往事》、散文集《古丈茶香满天涯》、小说集《乡村纪事》、长篇小说《那年那月》等多部书稿等待印刷出版。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应归功于《团结报》那些认识的、不认识的,甚至目前尚未谋面的编辑,他们不图名、不图利、专门为我做嫁衣裳,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才造就了我。
感恩是一个人的美德,懂得感恩的人,才会走得更长远。从初中时代至今,与《团结报》这位良师结缘四十年来,我应该感恩那些所有在我创作道路上“扶我上马的人”。这四十年来,我与《团结报》朝夕相处,我彷徨时,它给我方向;我无助时,它给我力量;我迷茫时,它给我坚强;我困惑时,它给我希望。
在创作奋进的征途上,《团结报》我的这位良师,与我一路同行。
(作者单位:古丈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