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高 翔
背影,是最让人遐想的。
因为背影看不见面孔,也就不能够一眼知悉人物的喜怒哀乐,这就不能不让你想:那是怎样的一张面孔呢?是沉鱼落雁吗?那张面孔上又盛开着怎样的情绪呢?是阳光灿烂抑或阴雨连绵?随即,与他她相关的一切事体,就会像葡萄串一样,在你的头颅里,一嘟噜一嘟噜地浮现……
这背影,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俨然就是绘画中的留白,任由人的思绪,悠悠地飘。
看看戴望舒,在他的《雨巷》里,说有一位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的背影在他的视野里,“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让戴望舒的思绪,无不悠悠地飘荡。还有朱自清先生,他与他的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让他不能忘记的竟不是父亲的面孔,而是父亲的背影。他在《背影》里写道:“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思绪万千呢?
当然,能够让人的思绪飘远的,不是背影本身,而是背影背后的人事。
还说朱自清吧,为什么不忘父亲孤单离去的背影?那时,朱自清在北京大学读书,父亲在南京浦口火车站去送他,为了给他买橘子,已不再年轻的父亲拖着肥胖的身子,在翻越栏杆时,显得很是努力……尽管这事情,只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却不能不让朱自清从中体会到父亲的辛苦与艰难,他如何能忘怀呢?
我突然想到女儿的背影,那是女儿小学一年级时。那一天刚开学,她一个人在我前面蹦蹦跳跳地走,迎面走来她的班主任,班主任问女儿:“彭祺呀,怎么还不报名读书呢?”蹦跳的女儿突然像晒蔫的瓜叶子,语气儿低低地:“我没钱……”班主任说:“你不是有压岁钱吗?”年幼的女儿,声气儿欲哭地说:“我妈妈说,她,她说给弟弟买书包用了……”然后勾着头,一个朝天辫子,在她的头顶孤独地晃动着,也颤动着……
我在女儿后面,看着她小小的背影,一些关于女儿的事,如同电影,在我的头颅里,一幕一幕地上演起来:女儿一向乖巧,懂事,她妈妈说什么,女儿也就一律听从。她妈妈常常高声说:“祺祺,把你的压岁钱借一下,给你买鞋子。”“把你的打发钱借一下,我们买面……”然而这一借,归还的日期,却遥遥无期了。女儿今天弄得自己没钱上学了,她眼里是否烟雨蒙蒙?我的心底兀然升腾起一股酸涩,满身经经脉脉地流窜。
当然,背影让人遐想,遐想关于背影背后的人事,而在这些人事中,有时候更多的却是我们灵魂的自我叩问。
这让人想到电视剧《幸福到万家》的一个背影镜头,故事起因是,何幸福在路上行走,偶遇一起车祸,她热心地帮助车祸中的一公司老板脱离险境,并把他送往医院。何幸福的一腔热心,却遭遇到老板的猜疑,以为她是为了钱,被安顿好的老板最后竟然说:“你需要多少钱,你说个数……”何幸福一下子失望地低下头,转过身去走了。一个消瘦的背影留给了老板,一份不被理解的孤落背影留给了观众,然后让观众无尽地思索……每每回想到那背影,我的心便涌起无尽的酸涩,想我们的尘世间,人与人,难道就是除了钱之外,就不可以有良善?就不可以有互相帮助?一枚背影,让人的灵魂自我叩问不已。
是的,背影是一抹留白,我们的思虑,就在这留白里飘远,无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