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继刚
如今,在《团结报》的培养和滋濡下,我渐渐地长成了自己理想的样子,创造了自己的诗意生活。
像走过的无数个昨天一样,今儿起来的第一件事,我还是习惯性地打开《团结报》电子版。
点开手机“湘西头条”公众号,再打开“服务”提示,《团结报》的页面就映入眼帘了。今年立秋日,恰又逢《文旅周刊》。瞬间,熟悉的版面、精美的图片和诗情画意的文字,如秋风拂到我的眼前、沁入我的心田,让我不能不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番。
有时半夜醒来,我也会不自觉地打开《团结报》,看一看版面内容,浏览一下标题和作者。若发现身边的朋友或熟悉作者的文章见报了,我还会把文章链接发送给他,并送上些祝福的话语。一次夜半朦胧间,我把一文章发给好友“吴国旗”,第二天起来再读文章才发现,作者却是“吴国胜”。愧笑之后,我给吴国旗发了这样的短信:“你们吴家人才济济啊!”惹得吴国旗哈哈而笑。
学校上课的时候,我也坚持读《团结报》。不过,读报的时间和地点是在课堂上。读报中,我和同学们知道了湘西通高铁了,也知道湘西机场即将开通了。最美的时光是我偶然在报上发表文章的时候。那个时候,同学们都抢着要上讲台当朗读者,台下的同学也坐得格外安静、格外认真,仿佛要聆听一场重大的报告会。读过文章,同学们还要我介绍写作过程和写作方法,问我怎样写文章才能在《团结报》上发表。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人。
《团结报》给予我的人生幸福不仅仅在报上,“线上线下”都有美好的回忆。
2021年11月5日晚,由州团结报社《文旅周刊》、州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刘年诗歌里的‘湘西之美’座谈会”,设在乾州古城文史书店举行。我受邀带着学生文俊和正宇去参加当晚的座谈会。我们的任务是朗读刘年的诗歌。
那天晚上,主持人是州团结报社社长、总编辑田应明。书店里,诗人说诗,嘉宾品诗,粉丝读诗……活动在诗意的夜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面对田社长亲切的话语,在众多名人嘉宾的面前,我竟然忘记了紧张和羞涩,心里异常兴奋,灵感也突然爆发,对《团结报》的感恩和孩子们的期待随即脱口而出。我说:“我没有读过大学,《团结报》就是我的大学!在感谢《团结报》给我们机会上台读诗的同时,也希望我的学生和湘西爱好读书的孩子们,在流年的日子里都能长成‘刘年’!”
学生正宇和文俊似乎也被我的情绪和情感所感染,他俩竟然也战胜了第一次上台的紧张和羞涩,用饱含童真的童声童语,朗读了刘年的短诗《湘西》和《王村》,获得了掌声和好评。
从“刘年诗歌里的‘湘西之美’座谈会”回来后,寡言内向的文俊变得开朗乐观了,正宇的学习成绩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不得不再次感慨:是《团结报》为我敞开了一扇教育之窗,也为我的学生插上了一双理想的翅膀。
在读书和写作的路上,我忘不了《团结报》,更忘不了《团结报》的编辑老师们。
我忘不了曾经的《边城百姓》栏目编辑石健。每次为我编发稿子前,她总要逐字逐句地为我修改。她还会打电话、发微信和我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告诉我标点符号的用法、一篇文章里相同词语要不要重复运用、发稿前修改文章的方法和艺术等。
石老师关心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写作,她认为没有读书就没有写作。博尔赫斯、祝勇、刘年、韩少功等作家作品都是她介绍给我的。读着这些人这些书,我的头脑也渐觉丰富了许多,写作灵感和方法也增添了不少。
我也忘不了《一周闲情》的编辑方荣。方老师话稍少,却也默默地为我修改编发了不少文章。比如我写女儿的《萱萱公主》,写小学里的《写给一棵树的情书》。每次为我编发过的文章,方老师总能记在心底。有一次,她来花垣采访,一见面就问我:“‘萱萱公主’有多大了,上大学了吗?”走进校园,她就急着问:“那棵柚子树在哪里?它的故事太感人了,我要去见见它。”
这些年来,是《团结报》的编辑老师们,用热情点燃了我的写作激情,用真诚激发了我的写作灵感,用关心和帮助为我的读书写作助力助跑,让我获得了人生的进步和提高。
现在,在乡村校园里,我一边教书种地,一边读书写作。我读书,孩子们也在读书;我写作,孩子们也在写作;我挑粪挖土,孩子们就跟在我的身后拔杂草捡石头。这些,就是我现在的诗意生活。
课余闲时,我把这些诗意的生活写给了《团结报》,《团结报》就为我珍藏了这些诗意的故事。
诗意的生活,怎能少得了《团结报》呢?
(作者单位:花垣县第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