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8月17日

土家阿花哭嫁

吉首市一中2015班 黄吉敏 指导老师 张 娜

湘西土家族的哭嫁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传统的土家村落里,土家阿妹从十二、三岁就开始学习哭嫁歌。若干年来,人们一直沿袭这种传统习俗。

土家小妹阿花婚期到了,转眼到了送亲前一晚,大伙儿熬了大半宿,为了节省体力,男士们都睡去了。只有女士们还在不停的张罗……

母亲走进阿花的闺房,以手掩面,哭起来:“树木长大要发丫,女儿长大要当嫁, 蜜蜂长大要分房,女儿长大要离娘。”声音携带着母亲特有的天性,娓娓道来,浑厚、持重,穿越时空,穿透大山,如泣如诉。既像是安慰自己,又像是抚慰婚嫁的女儿。

几声鸡鸣,划过夜空,打破了大山黎明前的宁静,大山立即躁动起来。火红的灯笼,火红的烛焰,火红的屋宇。宴席上人声鼎沸,觥筹交错,洋溢着大红的喜庆。

阿花的父母端端正正地在大堂的太师椅上坐好,地上铺开一张红毯。阿花从闺房出来,扑通一声跪在父母面前,恭恭敬敬地连连叩首,哭得甚是凄凉:“啊,命屈呀,啊,命苦嘛。啊,出嫁呀,啊,白养嘛!”足足跪哭了十分钟。父母实在不忍心哟,含泪劝说:“哪个男子不出门,哪个女子不嫁人,颗颗荞麦三角棱,世间不只你一人。油菜开花满田黄,今天女儿要离娘,难舍难分女儿去,娘哭女儿刀断肠。”谁知她听到安慰,哭声更大,感天动地:“我要出嫁啦,不能照顾父母。父母不在身边,我又怎样啊?”母亲握住阿花的手,叮嘱道:“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四要心细贤;五要起得早; 六要学裁剪,免得求人不方便,切莫贪玩。”阿花与父母抱成一团,久久不愿松开。主伴娘阿菊只好前来“解围”。再依次哭过哥哥嫂嫂、叔伯婶娘和舅舅姑姨好久了,还只听见满黑屋子里的抽泣声连成 一片。阿花呜咽着,嘴里还嚷着哭嫁歌。媒人把阿花轻柔地拉扯走。

哭嫁歌在锣鼓唢呐鞭炮声中格外悠悠凄婉,让人听了忍不住受之感染而潸然泪下。阿花在哭声中一步三回头地上了花轿。

因是忌讳出门再哭的,阿花收起哭腔,调整呼吸,整理好衣物,照了照铜镜,晨日的阳光洒下来,折射于甜甜的酒窝上,显得脸色红润,笑容更加灿烂。

媒婆满脸欢喜,高声道:“新娘子出门咯!”

随着迎亲队伍渐行渐远,这一头的母亲,久久站在村口,晨风中飘荡着一缕白发,痴痴凝视着远去的花轿,眼神中带着些许欣慰,些许不舍,些许牵挂,悲伤与喜悦交汇在一起,融进这一幅凄美的风景里。

春风轻轻拂来,吹醒了路旁的花草,马尾松和腰果树摇曳微笑、夹道欢迎,喇叭花也融入了接亲的锣鼓乐队,一路笑语,一路欢歌。

阿花跟着迎亲的队伍走了,而那婉转、多情的歌声,却始终回荡在山间……

(文字类高中及大中专院校组二等奖作品)

--> 2022-08-17 1 1 团结报 c95741.html 1 土家阿花哭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