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梁厚能
2011年4月10日,我与两位文友说走就走,从龙山县的红岩溪出发,沿着209国道爬上铁路坡顶,向左进入塔泥湖乡。在乡政府所在地找村民一打听,得知雷打岩距这里约一公里。
村民告诉我们,雷打岩原叫“擦耳岩”,本是一个百丈悬岩。绝壁上有一条逼仄的小道,胆子小的人根本不敢从那里经过,而胆大的经过时必须紧贴石壁,人的耳朵会被尖锐的石头擦出血,擦耳岩遂由此得名。悬崖下,美丽的汝池河急湍流过。河发源于水田坝乡中湾村分水岭,它是闻名遐迩的猛洞河的上游。
旧时,龙山县城不通公路,也不通水路,从茨岩塘经塔泥湖过永顺的盐井有一条崎岖的山路,它是龙山县城去永顺府唯一的官道。
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实行改土归流,龙山始置县,县城设在新田堡,定城后改为本城里,即现在的民安,属湖南省辰沅永靖道永顺府管辖。朝廷派来的县太爷到龙山上任,骑马坐轿,或徒步跋涉,均要从此经过。沿途山高水险,沟壑纵横,路人在汝池河一段沿河而行,忽左忽右,需涉48道河水,故有“四十八道脚不干”之称。如遇汝池河发洪水,路人要从这里通行,唯一的选择就是坐渡船。但河水湍急,渡船也不安全,经常发生翻船死人事故。故一些路人就只好冒险穿越擦耳岩了。
动人的传说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告诉了我们“雷打岩”的神奇传说。
以前,龙山县城有一富家子弟,名叫张廷辉(又名张廷纲),是个读书人,他曾多次经过这里,深知其道路险恶,有感而发,遂作《涉水谣》一首:
溪之水兮
其石凿凿
徒步而涉兮
石悍波恶
我不涉兮山路峻崿
我将涉兮
石齿我脚
据传,有一年张廷辉骑马进京赶考,因马过不了擦耳岩,只好选择过渡船。当时遇连天暴雨,汝池河水暴涨。待走到渡口时,张廷辉声嘶力竭喊渡,对岸就是没人应。好不容易与船老板对上话了,哪怕给再多的钱,船老板以行船危险为由而不肯过渡。实在危险,过不了渡也就算了,但气人的是船老板说话难听,故意刁难,说:“此船,渡人不渡马,渡马不渡人。”张廷辉无奈,只好骑马返回,赶考就这么泡汤了。
这件事让张廷辉心里非常难受,内心生出许多感慨。一感于大山河流阻隔,道路凶险,不仅行人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而且严重阻碍了龙山对外交流和经济社会发展;二感于船老板的无情无义,行人过渡经常受到盘剥。临走时,他对船老板留下一句狠话:“你这么可鄙,我叫你‘痢巴子’都屙不成!”
那句话,是龙山的一句土话,意思是叫船老板丢饭碗。
张廷辉说到做到。回家后,他说服家人倾其所有,决意沿汝池河一带修路搭桥,尽量避免过渡口。行人不过渡口了,船老板的饭碗不就丢了吗?其中首要的是要修通“擦耳岩”栈道。
在两三百米高的悬崖施工,在当时的条件下,工程之艰巨程度可想而知。施工时,民工需将绳子系在腰间,在半空中施工,随时都有掉下悬崖的危险,加之工具落后,施工十分缓慢。可是,“用一升石头子,换一升铜壳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据说前后花费数万两白银,张廷辉几乎耗尽了家产,但道路仍没有打通。为此,张廷辉十分苦恼,寝食难安,感到无助与绝望。
一日深夜,张廷辉和劳作一天的民工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漆黑的天空划过一道闪电,然后雷声交加,岩石飞溅,大雨倾盆。次日凌晨,张廷辉与民工们惊奇地发现,一里多长的绝壁已变成了两三米宽的通途。此时的张廷辉跪地放声大呼:“天助我也!天助我也!”“雷打岩”从此得名。
张廷辉其人
当然,这只是传说,路肯定是民工们一锤子一锤子敲出来的。民间流传的这一段带神话色彩的故事,无非是对张廷辉善举的褒扬。
张廷辉做的这等善事,地方志有记载,是真实可信的。1985年版《龙山县志》,人物传中第一人就是张廷辉。他的父亲叫张朝奇,以经商起家,为当时龙山巨富。张朝奇是一个富而不忘乡亲的慈善家,每年岁末,亲自带数十人挑小钱去乡间,沿途分送给贫困山民。得他接济的人问其姓名,不肯相告。张朝奇去世后,张廷辉执掌家业。有其父必有其子,张廷辉乐为民众做善事,甚至胜过其父。在清道光年间,他与县城另一巨富黄大钺不惜花白银数万两,先后修建了隔闹坡继志桥、南门河合志桥,整修了龙山城垣。
此后,他发现县城北门外孤堡上的白岩书院地盘狭窄,发展空间小,他又出资将其迁至东门外春厂坪,广为修建,并捐田产千余担作为书院常年经费。后来的龙山一中,就是在书院基础上建起来的。可见,修通雷打岩栈道,只是张廷辉所做众多善事中的一桩。
张廷辉热衷公益,但其生活却十分简朴。据清光绪版《龙山县志》载:“家居清素,蔬食布衣。”
张廷辉更是淡泊名利,所捐修桥梁、道路、渡口、书院等不计其数,但无一处立碑记其事。府县几次曾打算上报其功,他坚决不允,只好作罢。他自己不立碑,人们却为他留下口碑,他的善举,至今仍在龙山一带广为传颂。
摩崖石刻
我们来到雷打岩时,发现过去的古栈道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条通乡的沙石公路,从这里可以至猛必、水田坝、茨岩塘,直达龙山县城。我们下车驻足参观发现,为修这条绝壁上的公路,石壁被炸去了小半边。人站在公路边向下俯瞰,仿佛站在万丈悬岩边,如不慎跌落,将粉身碎骨,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当年修路的艰险。
在雷打岩路旁的石壁上,发现镶嵌两块石碑,一块是清道光甲午年(1834年)所刻的“周道如砥”碑,另一块为民国十九年所刻诗碑。
经过目测,“周道如砥”碑,长约二米八,宽约一米,碑面平滑细腻,幽黑发亮,疑涂过桐油,四周边缘饰刻万字格花纹,似木匾形制。碑面正中镌刻“周道如砥”四个行书大字,字为阴刻,雄浑大气,笔画粗壮而不失灵动,行笔流畅自如,如行云流水,如虬龙出山,没有力拔千钧之笔不能写就。字迹曾涂过金粉,在阳光的照射下,隐约散发着金光。
“周道如砥”之语,出自《诗经·小雅·大东》。据载,西周时,朝廷特别重视修整道路,在国都镐京和东都洛邑之间,修建了一条特别宽广平坦的大道,号称“周道”,又称为“王道”。于是《诗经》中用“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来形容。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西周的大道平坦似磨刀石,笔直像箭杆。后引申形容周朝的政治清明,平均如一。
由此看来,刻碑者用“周道如砥”四字来形容张廷辉在雷打岩修路的善举,是十分贴切的。
碑面左右两侧刻有“道光甲午”(1834年)、“南徐严学淦”共九个柳体楷书,分别表明立碑时间和书写者籍贯、姓名。南徐,为今江苏镇江的古称,严学淦为镇江所属丹徒县人,是嘉庆甲子举人,曾任湖南长沙府湘乡县知县。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二月,任龙山县第64任知县,在任共四年。当年龙山县境交通闭塞,严学淦到龙山就任必须经过此地,因而知道张廷辉善举的重要意义,县太爷亲笔题词褒扬善举,也在情理之中。
民国十九年所刻石碑,镶嵌于“周道如砥”石碑右侧,长约一米八,宽约七十厘米。石面较为平整,刻工精细,一笔一画干净利落,尽显书写者原貌。驻足辨读,经笔者断句加标点后,碑文为:
民国十九年,岁庚午年。伯汪公朝柱,偕余伯采五公,余亦在列,勘张公廷刚(应为纲,笔者注)旧修孔道,为补修计至擦耳岩,则见庙貌巍峨,峭壁撑天,佳木葱茏,风景殊致。玩赏久之,愧不能题咏,负此山水。敬为余伯告,而余伯乃述前郡贡生王公道,字贯三,咏此地风景七律一章。诗云:
水划山开一罅天,千寻峭壁插深渊。
风生石栈山腰凿,云捧楼台水面悬。
几处围栏随蹬曲,数排瘦树抱崖圆。
既登彼岸休愁渴,檐挂如帘小瀑泉。
道甫毕不禁咏叹再三,深羡王公诗才不减元白。细思良久,王公距今仅数十年耳,而知之者即鲜,再数十年,则王能诗之名必湮没无闻无疑矣。噫!往哲先贤不知湮没几许,用是刊碑勒石,永垂不朽之名,庶王公之佳作与此山水亘古并存云。
□□□刊并撰
中华民国十九年古八月榖旦立
从立碑时间看,民国十九年(1930年),距今有九十多年历史。碑文全篇由小楷写就,工稳典雅,一丝不苟,书法十分精美,非凡夫俗子所能为。匪夷所思的是,全碑字迹比较清晰,而唯独落款中刊撰者姓名被人毁坏,从字的残存笔画轮廓猜测,疑似“高充禄”,或者“高允禄”。
碑文文白相间,其意思也不难理解,是说1930年农历八月的一天,刻碑人“高充禄”随汪朝柱、采五公等两位长辈查勘雷打岩张廷辉修的栈道,准备修缮,看见这里风景宜人,惭愧自己写不出诗来赞美。他的伯父给他讲,清代有个叫王道的贡生,为这里写过一首诗。“高充禄”听伯父吟诵后确实认为是好诗,为不致好诗失传,于是决定刻立此碑。
从碑文里,我们还知道在雷打岩的绝壁曾经建有一座庙宇,而且“庙貌巍峨”,十分壮观。我们在汝池村走访时,几位老者绘声绘色地给我们描述了庙宇当年的辉煌景象。庙修在雷打岩栈道的中部,为三层吊脚楼,每层三间,呈狭长形,长约五六米,高在十米以上。柱头立在崖石上,木枋则插入錾子锉出的石缝中,飞檐翘角,庙身向外突出十余米,仿佛悬浮在半空中。庙里供奉的,一楼为关羽、张飞、赵子龙像,二楼为十八罗汉,三楼为观音菩萨。平时这里香火不断,如遇观音的生日,更是络绎不绝。现在,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只能在老人们的记忆里去寻找。
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永龙公路修通以后,车辆代替了步行,近年又修通了高铁、高速公路,人们进出龙山更加便捷,雷打岩从此也不再是必经之路,人们渐渐将其淡忘也就是自然的事了。但我相信,雷打岩神奇动人的民间传说,精美绝伦的书法石刻,将会传之久远,日久弥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