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8月20日

家乡的芭茅

彭 云

为了做冬阴功汤,我在阳台上特地种了一盆香茅。香茅喜热怕寒,虽不是本地植物,但几年过去了倒也长得十分茂盛,从最初的几棵分发到了几十棵,成了密集的一丛。一米多高的叶片丛立着,新发的叶片碧绿,老旧的叶片半枯半黄。旁边种的一根八月瓜藤从香茅丛中穿过,缠绕在防盗窗上。阵风徐来,上面的藤叶抖动,下面的茅叶晃动,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茅草古藤,颇有几分故乡的风景。

在我的老家湘西,香茅没见过,但一样长着长长剑叶的芭茅却是常见。芭茅生命力顽强,不管是悬崖峭壁之上,还是坡脚土坎之下,处处可见其身影。有的漫山遍野,连绵不绝;有的孤丛独立,俏枝摇曳。一到秋天,顶上开出绒绒的芭茅花,白茫茫一片,随风起伏,似梦似幻。常有灰灰的麻雀在芭茅丛中追逐、嬉戏,双脚不时抓在芭茅杆上停息,叽叽叫着,小小雀身连着茅杆轻轻摇晃。远山层峦叠嶂,脚下溪水潺缓,身处其间,让人灵魂也不由地随着茅杆雀影一起摇荡。

芭茅对村民来说是一种重要生产资料。绿叶是牛、羊等牲畜食料;枝干既可以造纸,也是灶台做饭重要的柴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年年砍年年生的芭茅,帮助村民度过了一段柴火短缺的困难时光。芭茅可做茅棚茅屋的建材,是许多交通不便的深山人家的最优选择。芭茅根茎可以入药,顶上白白的芭茅花,也可以做成扫帚使用。芭茅全身都是宝,成了村民日常生活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湘西各地多有以“芭茅”作为地名的,比如贺龙元帅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芭茅溪盐税局的芭茅溪,还有“雾气沉沉弥江湖,不吃油盐是叒吾。油盐出在芭茅寨,手无铜钱抱头哭”的芭茅寨,以及芭茅冲、芭茅坪、芭茅坡、芭茅坳等等,足以看出湘西人民对芭茅的认可和重视。

古人多以某物象征着某种精神内涵,比如屈子的香草美人,比如板桥的松竹怪石。在传统文人眼中,梅兰竹菊等物象征着君子品质高洁,咏梅颂竹,在古典诗词中成了一种风尚。而“茅”之一字,在古代诗文中往往指代着清贫、原始、乡土风味。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等等,均是表达着这种意象。而在我看来,用湘西随处可见的芭茅来指代湘西人民的性格和精神,却也恰如其分。芭茅没有鲜艳的外表和花朵,象征着湘西人民的朴实无华。芭茅生命力强,随处可生,象征着湘西人民适应力强,面对恶劣的环境仍能不屈不挠、艰苦求存。芭茅全身堪用,象征着湘西人民勤劳能干、甘于奉献。芭茅叶片有锯沿,逆着触碰容易划破皮肤,象征着湘西人民悍勇自重、不容欺辱。而那顶上摇曳的芭茅花,象征着湘西儿女能歌善舞,虽处困境仍不失对理想和浪漫的追求。湘西历史上,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匪患严重,曾给这里的人民造成巨大的苦难。然历经苦难的湘西人民,就像无处不生的芭茅,顽强地生长在这土地上,继往开来,自强不息,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这几年回老家越来越不方便,也中断了我以前每逢春节必回老家的习惯。远离故土几十年,望着镜中鬓边的几根白发,心中早已无当年踏出湘西群山时“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剩下的只是“天凉好个秋”的淡然和平静。但对着盆中的香茅,我不由想起了家乡的芭茅。儿时记忆中那放牛的大坡、那砍柴的岩山、那摸鱼的河沟、那探险的溶洞、那连绵的玉米地、那层层的梯田、那参天的古树、那幽深的竹林、那甜甜的八月瓜、那浓浓的香椿芽、那枝梢白白的油茶泡、那草底红红的地枇杷……就如幻灯片似的在脑海中一一闪现,让人魂牵梦绕。我终于明白了,当年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中为什么满满的都是相隔千里之外故乡的山山水水。

芭茅草啊芭茅花,我在梦中把你深深地记挂。

--> 2022-08-20 1 1 团结报 c95848.html 1 家乡的芭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