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8月20日

又见巴东木莲

百年古树巴东木莲 洪贵忠 摄

洪贵忠

是乡愁的牵引,是古树的召唤,趁着在老家陪父母的这几天时间,我抽空去探望了那一棵有着六百年树龄的巴东木莲。那是三年前我对自己许下的一个承诺,那时,老家保靖县葫芦镇米塔村的这棵老古树刚刚被评为湘西百棵“树王”之一。感慨之余,曾在心中许诺,一定要回去再看看它。

此时,距最近的一次离开,已经过去了二十四个年头,逝水光阴就这样倏忽而去。

我的小学,当年就是在这棵老树羽翼庇护下的学堂里完成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个秋日,20岁的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教书匠生涯的第一站又是这里。次年,在一树木兰花开得绚烂时节,我恋恋不舍地送走了19位毕业生。同年秋,调入葫芦完小,教了十几年书后,再次不安分地选择离开,拖家带口来到酉水河边的小城糊日子,眨眼又是十年。当初我以为自己会长成一棵树,长久地厮守故土,哪曾想转身却化为一蓬飘荡的芦苇。

在这个酷夏的早上,带着一身疲惫,轻轻地呢喃,巴东木莲,我回来了。

一如当年上学时的装扮,戴上斗笠,脚踏凉鞋,走路搭早赶去学堂。路的两边是田,如今都种上了黄金茶,满眼绿意里孕育着生活的希望。田的两边是山,触目所及皆是绿。还没过河,一眼就望见了对面半山腰的那棵高大的巴东木莲,欢畅畅,又有些怯生生。穿过田地蹚水过河,河水清清的,亮亮的,浅浅的,映着碧空,映着草木,映着房子。过了河再走一段田埂,就到学堂原址了,现在一切都变了样。原来第一级台阶是有六间大教室、集教学住宿为一体、上下两层的老木楼,现在变成了村民的自建房。第二级台阶是原来的大操场,现在变为稻田。最下面的一块土原来是老师们的菜地,如今已辟良田。1998年夏,广东省汕头市爱心人士李中明先生来米塔溪捐资建校,因此处偏离公路,材料运输成本大,故将学校新址迁到河对岸下游约500米的排香村去了。但只要巴东木莲还在,念想就在。

旧日的学堂摆在寨子中央,占了几丘大田,也占尽了米塔溪的好风光。学堂前面是稻田,后背枕着大山,巴东木莲站在最显眼的位置,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苍老有力的枝条都伸到教学楼的屋顶上来了。五六月,巴东木莲的花开得热热闹闹,粉白的花瓣形似调羹,乡亲们都叫它调羹树。关于“巴东木莲”这个学名,直到2012年6月我才从在这里支教的上海白领龚红旗老师口中得知的。后来,我又留意到2019年1月15日的《团结报》公布了100棵“湘西树王”的相关情况,排在起始位置的便是我们村的这棵老树,它的大名就是“巴东木莲”。

一栋老房子,一个土操坪,一排松柏树,不远处水沟沟边的一口老井,就是这所山村学校的全部家当。学堂土里土气,连在这里教书的也多半是民办教师,身上带有浓浓的泥巴味儿。尽管设施简陋将就,但人气儿却旺得很。一条河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两三个甚至更多的娃儿来读书识字,高峰期办有完全小学,学生数上了两百,配备了十来位老师。

以这棵树为圆心,童年生活五彩缤纷。树下的校园里,书声琅琅。往这棵树背后走开,就是绵延的大山。在那些饥饿却常常忘记捎带中饭的日子里,我们窜进山里找野果充饥。三月泡、龙船泡、野葡萄、酸梨子,还有地枇杷、八月瓜、红泡儿、羊屎泡,山里多得是。被马蜂蜇过,被大蛇吓过,被刺壳挂过,就是在满脸的汗水、满身的枯叶碎屑中,我们亲近了大自然,认识了大自然。

二年级时,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我们在调羹树下集合,然后走十来里土石毛坯公路去葫芦完小参加入队盛典。高年级的同学把鲜艳的红领巾戴在我的脖子上,我心里乐开了花。入队仪式完毕,老师带我们进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少年犯》,很小的年纪,我们就在心底深处植入了法治的种子。

每年到了九十月间,学校便发动学生搞勤工俭学,去山里捡拾山民采摘遗漏的青桐子。人人有任务,按年级要交十几到三四十斤不等,超过有奖励。采收回来的四五千斤桐果,堆在一间小仓库里沤上两个月,等到打白斗霜的冬日,再将沤熟变得乌黑的桐子果一挑挑一撮撮地从仓库里运出来,分班级进行剥桐籽比赛。我们用事先准备好的专用挖刀,围坐在调羹树下的坪场里剥桐籽,其乐无穷。

那时在学堂读书,没有压力,没有焦虑,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兄弟姊妹多,有时候交不起学杂费。所幸在那个年代,我们遇到了一批好老师,不但书教得好,还特有人情味,允许赊欠,人先来上学,有了钱再补交。

洪中定老师,个子不高,亲切和蔼,才三十来岁,脑袋顶上亮光光的没长几根头发。他虽然是个民办教师,但教书很有一套。写作文时,他总会带上我们来到学堂后面的这棵调羹树下,引导我们如何写好观察作文,怎么去写一棵树。山风阵阵拂过林子,我们陶陶然醉在其中。

教数学的梁秀美老师,她的丈夫当时是保靖二中的校长。梁老师人长得秀气,从葫芦寨来回往返米塔溪走教,每天得走二十多里路,早出晚归,敬业无比,让经常逃学旷课的我悄悄收敛了些许。梁老师上的数学课如磁石般吸引着孩子们。有一天早上下大雨,梁老师路过我们寨子老茅坪借斗笠,见到我母亲,梁老师笑盈盈地打苗话说:“大嫂,你家这个娃儿读得书,数学经常考满分。”在梁老师的鼓励下,我的学习劲头大增,俨然攀上了高高的吕洞山头。

写这篇小文时,我又和曾经的老师及校长洪中定聊上了。庆幸我还保存着当年老校长开学初给我们几位老师发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清清楚楚地记载了我在米塔溪片完小带的这一届毕业班的统考成绩,19个学生,我教的语文及格率百分之百,人平分85.52,几乎与学区85.76的平均分持平。当我把记载学生成绩的页面拍照发给老校长看时,他非常高兴,给我作了如下回复:当年你初上讲台,学生成绩与葫芦完小的老将持平已经是了不起了。你教过的学生,现在他们有的在广东、浙江当老板,有的成了茶叶专业户。行行出状元,这是我们当老师的初衷。

当我聊到当年和老校长曾反复几次去洪顺、洪定金等一些贫困生家中劝学的情景时,老校长又回复:洪顺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现在浙江打工,工资不菲。洪定金当上了茶老板,是炒茶能手,又兼任米塔村干部、调解员,收入不错。听到老校长对当年那届学生的出路及现状如数家珍,我非常感激,也默默祝福他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儿时绕着巴东木莲团团转,之后在老树的庇荫下慢慢长大。渐渐地,老树映像根植进了我的脑海,我看世界的眼光也就再也离不开树。觉得一个地方、一个村庄、抑或是一所学校,应该留存三五棵老树久远站立的风景。后来升入吉首民族师范学校求学,母校潕溪书院内的那十四株老丹桂,根深叶茂,遮天蔽日,护佑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在这里读书学习、交友生活。它们,让学子们仰望;它们,给学子们带来了永远的福祉。

--> 2022-08-20 1 1 团结报 c95849.html 1 又见巴东木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