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报全媒体记者 田 华 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 谨
这是苗族最盛大的节日,任暑气蒸腾,精彩的表演一个接着一个,现场观众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8月15日,花垣县边城镇曲乐新区游客服务中心成为“秋场”,2022年中国·花垣苗族赶秋节在这里开幕。飞舞的彩旗,装点出浓浓的节日气氛,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集中展演,庆祝丰收喜悦,绽放民族魅力。
鼓响,盛大开场
在湘西,要论最受苗族群众喜爱、影响最深、参与最广的苗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非赶秋莫属。
不信?你看,被山和城楼环绕的秋场之上,早已有数万人等候。来得早的,已经占据了最佳观赏位,不肯移动半步;来得晚的,只能爬上山头,只为获得更好的视野,看到更多的节目。
“在花垣举办苗族赶秋活动,基本已约定俗成,每年立秋日轮到哪个圩场地,就由哪个圩场地负责。活动分为迎秋、祭秋、闹秋、送秋,延续到秋分节气之后。”花垣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袁昌俊介绍,今年为了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特意在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原型地举办赶秋活动。为了让更多老百姓参与,秋场设在宽阔的曲乐新区游客服务中心。
8时17分,宾客入场,秋门处,悠扬的苗歌响起,近50名身穿苗族盛装的阿雅(苗语指阿姐)为客人端上苗家米酒,戴上苗家花带。米酒喝罢,200面苗鼓同时响起,雄壮浑厚的鼓点,高亢激越,响彻云霄,节日欢乐的气氛被瞬间点燃,掀起全场第一个高潮。
迎秋,踏街巡游
8时27分,迎秋开始,踏街表演队伍入场。
20名苗师“巴代雄”敲着大锣、打着大鼓,簇拥着秋公秋婆、五谷神,缓步进入秋场。
紧接着,客师“巴代扎”队、“都乐舞”队、“接龙舞”队、舞狮队、武术队、苗鼓队、苗歌队、边城巨龙队等依次入场。
“苗族赶秋是花垣对外展示的靓丽名片,是展现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大舞台,更是推进扩大开放、促进交流合作的大平台。”花垣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京海说。
秋场上,观众的眼睛随着踏街队伍而动,媒体代表、摄影爱好者们不断按下快门,记录节日的盛况。
苗族赶秋,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场苗族文化的盛宴。各地苗族群众身着盛装,表演苗族民歌、苗族鼓舞、苗族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赶秋已逐步发展成为苗族青年社交、民族文化交流、少数民族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节日。2014年,苗族赶秋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名录项目。
祭秋,铭记历史
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也是一个离不开祭祀的民族。他们将几千年的苦楚、磨难寄托于祭祀活动之中,以铭记历史,获得心灵的慰藉,汲取前进的力量。
8时45分,盛大的祭祀仪式开始。
“巴代雄”举着苗帆,踏着鼓点,簇拥着五谷神,浩浩荡荡走上祭坛。祭台之前,“巴代雄”击竹柝,摇蚩尤铃,吟唱祭词,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祝福喜乐年华。
沉郁顿挫的腔调,气势磅礴的鼓乐,凝固了时光,营造出一种深沉、辽阔的意境,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相传,苗族是蚩尤的后代,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一路筚路蓝缕,历经磨难,他们将被荆棘划破的衣裳做成苗帆,用铿锵的鼓声击退来犯的野兽,将苗族的先祖蚩尤像铸在铜铃之上,以此警醒后人,不忘来时路。
终于有一天,行走的苗族停了下来,他们耕种传家,有的受到汉族习俗影响,形成了客师“巴代扎”。
秋场上,50名“巴代扎”身穿红色法袍,头戴红巾冠扎,左手握绺巾,右手握司刀,跳起司刀绺巾舞。随着音乐节奏,点步飞身、掩面藏身、转身护体,动作柔中有刚,庄重有力,古风浓郁。
随后,绚烂华丽代替了粗犷狂放,流畅的旋律取代了朴拙的吟唱,轻快的舞蹈代替了沉重的步伐,苗歌、接龙舞、都乐舞,或捧脸欢唱,或持伞舞蹈,或男女组合搭配,踏着鼓点,绕成圆形,他们优美轻快,他们接龙与民同乐,用歌声将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相连。
闹秋,与众乐乐
祭祀完毕,曲风突变,世俗的欢乐来到秋场。
扫帚、镰刀,农具化为武术表演的道具,前空翻、后空翻,男女老少个个步法稳健,气势刚烈。紧接着,99节长龙跑步进入秋场,随着鼓乐穿插、跳跃……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形成“喜满秋场、情满秋场”的盛大场面,秋场“闹”了起来。
这边,苗族小伙光脚爬上20多米的刀梯,不时做出倒立、旋转等动作,引得观众连连尖叫;那边,8位苗族姑娘坐上“八人秋”,唱起多情的苗歌……
但只欣赏不参与,怎能满足苗家人爱热闹的性情?山歌台前,没唱够的大姐们三五约在一起,继续飞歌;苗鼓台前,没有看够的观众嬉闹着要舞狮的少年再舞一次;再看,土家族三棒鼓也来捧场……
秋场外,风拂过稻田,吹过山冈,饱满了稻穗,染黄了树叶,尽情歌唱的人很快就要赶往田间地头,去收获一年的希望。
苗族赶秋,一场节日,一场盛会,是这个民族发展中的奋进与坚定,是他们对当下幸福生活的赞美与褒奖,是他们走向美好未来的自信与希望。
■苗族赶秋简介
苗族赶秋,又叫苗族赶秋节,是苗族人民在“立秋”时节欢庆秋收和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重大传统节日,集中展现了苗族民俗传统文化艺术。
每年“立秋”这天,苗区逢到哪个地方是圩场,便是当年秋场。苗族赶秋内容涵盖面很广,主要有祭祖、迎宾拦门、八人秋、苗鼓、苗山歌、玩龙、舞狮、边边场以及传统舞蹈、体育竞技等多种内容,极富苗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赶秋当日,苗族人民都要放下农活,身穿节日盛装,邀友结伴,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文娱活动。
据有关考证,苗族赶秋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主要起源于湘西州以及周边省市地区,主要流传在花垣县,在凤凰县、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以及贵州省松桃县、重庆市秀山县、湖北省来凤县等苗族地区均有流传。多年来,花垣县每年举办苗族赶秋,从没间断,已经形成了以村寨、乡镇、县为板块的自主传承形式,参与人数多达数万人。
2006年,苗族赶秋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6年,苗族赶秋随中国“二十四节气”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报全媒体记者 田 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