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亮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近期,笔者对吉首市己略乡红坪村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调研,实地了解红坪村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该村通过规划引领、分步实施和利益联结,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
规划引领发展乡村旅游。红坪村位于吉首市己略乡东北部,距离吉首城区10公里,村域面积9.95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共259户1021人。2021年乡党委政府将红坪村确定为己略乡乡村旅游示范点,出台《己略乡红坪村乡村旅游示范点项目规划》,以“七彩红坪”为主题,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建设夯吉公路七彩线和浪头河亲子休闲旅游线,规划布局苗寨文化区、苗族农产品展销区、生态田园区、戏水娱乐区、网红打卡区、农耕体验区、露营探险区、烧烤聚会区、盆景花卉区等九大功能区,打造集观光旅游、亲子游玩、艺术游学、农耕养生于一体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从以观光为主向休闲、体验、度假、康养转变,做好“农旅融合”文章。
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旅游。红坪村挖掘生态资源、农耕文化等元素,以水为媒、以茶为引,瞄准乡村旅游市场,立足周末经济、节假日经济和亲子休闲的市场定位,打造“七彩红坪”旅游业态。按照“两线九区一主题”的发展规划,2022年5月已完成一期建设目标:“十公里花海走廊”基本成型,从吉首北高速路口-阿婆山隧道口游客乘一路车观一路景;苗族农产品展销区顺利营业,能够满足游客餐饮、休憩及农产品采购需求,改变了红坪村没有农家乐的局面;聆水阁度假休闲基地“风生水起”,“亲子+露营+烧烤”模式,让游客们纵情山水间,采茶品茗、戏水垂钓、亲子互动、露营烧烤,体验田园牧歌式的休闲生活。
创新模式壮大集体经济。为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己略乡积极探索集体经济“飞地抱团”发展模式,引导各村跳出各自为战、分散发展的传统思维,打破村域界限,集中力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乡级将公共资源、扶持资金注资,以乡政府名义联合7个村出资145万元成立了全州第一家乡镇级平台公司——吉首市己略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股份分红、抱团发展”思路,推动集体经济“消薄扶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2年公司投入100万余元在红坪村抛荒河滩地上建成了聆水阁休闲度假基地,“五一”假期运营以来,5月至7月三个月的纯收入达到7万元。下一步将经营收入对各村进行“股份分红”,拉动集体经济发展。
当前红坪村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为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推进乡村振兴事业,提出相关思考。
一要立足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我州乡村旅游要积极为推进乡村振兴探索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提质增效的模式,把上级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走产业兴旺、集体壮大、共同富裕的路子。
二要立足自身特色,有序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根据乡村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避免同质化低水平竞争,避免急功近利和盲目发展。因此,乡村旅游发展要充分考虑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周边旅游市场调查与差异化定位发展,有序开发理性投入,积极引进和培训高素质的乡村旅游专业人才队伍,稳步推动乡村旅游精品化、品牌化发展。
三要立足集体经济,合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村集体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基层政府要积极支持和指导当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定期研究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产业,认真贯彻实施各级乡村振兴政策,从项目、资金、政策多方面指导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村集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根据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与村集体的利益分配模式,既要保证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又要让村集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坚持以农民为受益主体,提高当地农民的参与度,激发广大农民配合和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