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瑞 瑞
王凯是永顺县对山乡九年制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至今已十余载的他,扎根农村、爱生如子、孜孜不倦、无怨无悔,献寸心于三尺讲台,忠诚于教育事业,耕耘着,奋斗着,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
用行动谱写光辉
相比城市,农村留守孩子较多,孩子们缺少关爱和教育。这时,王凯既要充当父亲的角色,又得扮演好母亲的形象。有时,学生吃不上早餐,王老师就带他们到自己的宿舍,给他们煮面条和煎鸡蛋吃;孩子们生病了,王老师会主动去买药或陪他们去医院打针;顽皮的学生总是在体育课时把衣服扯破,王老师就把衣服给学生缝上……学生调皮好动、敏感脆弱,王老师如朋友般和他们亲切谈心,关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有时白日里上完课后,王老师还会去学生家里去家访。乡村的山路崎岖不平,月光下的王老师打着手电筒在大山里来回穿行,几十年如一日,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们。
王老师热爱并忠诚于人民的教学事业,关爱学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县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并发表了多篇省级论文:《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浅谈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等。
用爱心浇灌花朵
他关爱学生、无私忘我。王老师作为班主任,工作琐细而繁重。而让学生成材,身心健康成长,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王老师时刻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爱学生成长的座右铭。
班上一名叫彭键秋的学生,从小父母离异,母亲忙于照顾哥哥,于是把她寄养在姑姑家,如此一来,她和母亲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彭健秋经常放学后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渐渐地产生了胆怯自卑的心理;在学校里也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课堂上一回答老师的提问就脸红,说话吞吞吐吐,总是担心回答错误被同学笑话。其性格孤僻,独来独往,很少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
王老师了解到彭健秋的情况后,鼓励她和同学们多交流,有话就说,有事就问。不仅让班上性格外向、活泼,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和她做朋友,还联系校政教处,充分利用学校心理辅导课对她进行科学指导,使她心理素质进一步的提升。王老师还鼓励她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在语文课上引导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多给她说话的机会,并及时给予其肯定,让同学们给她鼓掌,经常在课堂上表扬她增加她的信心。
当王凯知道彭键秋的生日和班上几位同学的生日时间相近,便安排他们集中一起过生日,让彭健秋担当寿星角色,这样一来,充分体现出集体的大爱,让她体会到生活的温暖。当彭键秋生病时,王老师带她来自己家里,为其做可口的饭菜,让她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家的温馨。彭键秋的父亲常年漂泊不定,对子女的关心甚少,王老师通过电话联系彭健秋的母亲,把情况反映出来,并建议其母亲抽空多给孩子打电话,谈谈心,间歇性带彭健秋出去游玩。
通过王老师的耐心辅导,彭健秋的胆怯现象逐渐消失,性格方面有很大的改变,现在能积极参加班上的各种活动,主动和老师问好。如今,彭健秋任八年级(11)班的班长,课堂上她积极举手发言并回答老师的提问,不仅在学习上进步很快,生活也越过越好了。
疫情期间,王老师带领学生积极锻炼身体,每天坚持晨午晚检,教导学生们要科学地防疫控疫,提醒学生平常多注意体育锻炼,增强身体体质,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用奉献实践追求
教学相长。在帮助他人的同时,王凯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他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培训,同时,他也会根据学生的状况,学习新理念,设计新教学法,积极备课,让PPT教学理念走进课堂。他所带的班级中,名为余海仙的同学于2019年全县质量抽检中在六千多名考生中荣获第十一名,王凯也被评为县学科名师,语文教研组骨干,全县模范教师。
王凯说,教育永无止境,把学生的成绩当作动力,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学校当自己的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业务能力,为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