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21-3高茶叶1班杨荟林 指导老师 彭国琴
“青石绵延成古巷,流向童谣收藏的远方,岁月斑驳成砖墙,圈住星斗守望的边疆……”用这句歌词形容湘西刚刚合适。湘西有碧瓦朱甍的古镇、有层楼叠榭的宅居、有崇墉百雉的城墙,有薪火相传的技艺……用河东先生《马退山茅亭记》中“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一句来形容湘西再好不过。
湘西是一方隆起万千锦绣的土地。这里有“三千奇峰,八百秀水”的张家界,有赤色遍地的石林,有水墨油彩般的沙科村梯田,还有祈福祭祀圣地——杀破狼星降临的天问台……它们贯穿今古,见证了湘西的沧海桑田,是湘西文化的胎记脉动。
湘西是一片深藏不朽的传奇河山。在湘之西九百里,这里山川相缪,被山带河。这里的八面山日出胜景,云蒸霞蔚金光灼目;这里的吕洞山奇山连绵、瀑水相叠;这里的河网星罗棋布、纵横交错;这里的峡谷随处可见,其中彼岸花盛开的德夯峡谷,汇聚武陵山脉的灵气,和彩虹一起泻下的流纱瀑布,娇媚婀娜,呼啸而过,像一位乱舞春秋的巨人。
湘西是一座飞扬土苗风情的山寨。坐落于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在天与地的交汇处,升腾起信仰的图腾,叩动着民族的灵魂。苗寨,用无数斑驳的古楼,倾诉着曾经的天命、周遭、物事与人心。石桥上刻下的岁月,吊角楼架起的秘密,都留在了苗家阿婆细密的针脚里。这里有沈从文墨下的边城茶峒,有德夯苗寨,有世外桃源般的凤凰,有挂在瀑布上的芙蓉镇,有穿越千年的里耶……这里风光旖旎,历史厚重,民族风情浓郁,这里是天上宫阙,是心向往之的人间秘境。
湘西这片澎湃着血性与灵气的土地,孕育出了朴实的人民和不朽的文化。从“以歌为媒,以哭代嫁”的哭嫁歌,到“虽三岁孩童亦知曲唱”的辰河高腔;从缩影劳作生息百态的摆手舞,到一路迁徙,一程悲壮而铿锵的苗族鼓舞;从原始戏剧毛古斯,到特有乐器咚咚喹、打溜子;从声动梁尘,曲调朴实的苗族古歌,到浑厚高亢,节奏鲜明的酉水号子……汇聚自然与文化的古老音符,诠释了这片土地的神秘,激活了这方山水的神奇。这些光阴投注,还好并未归于尘土,千年音语,吐露着古人对传承的最大努力。
湘西护佑着传统,蕴藏着文化。俯瞰湘西大地,一种种习俗充满着神秘和诱惑。“落洞赶尸”的秘闻,梯玛通灵的巫风,巴代还愿的傩舞,死如新生的跳丧,人神共娱的还傩愿,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生生不息,无数的神秘故事从这里发端。古韵的真谛,归结于创造者,传统的清漆牌匾,古老的木窗雕花,诡秘的巫傩面具,绿色的山间野菜,美味的湘西特产……正是湘西人匠心的专注与坚守,真诚与风格,为湘西赋予了灵魂。
在这片1.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栖息着300万人口,千古如斯的人文与生态给予了人们无限的憧憬和向往。古人们丈量脚下的土地,观测头顶的星空,细数眼前的时间,他们目光如炬不依赖于自身的得天独厚, 紧跟时代的步伐,扬起了时代风帆。从交通闭塞的远古,到现在天梯般的矮寨大桥,从贫穷的十八洞村,到现在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山村处处焕然新。湘西早已在岁月的打磨中实现了惊艳的蜕变,一条条精品旅游线路,一座座自然村寨连起湘西和世界。
湘西人杰地灵,前有“凤凰三杰”双清居士熊希龄、湘西王陈渠珍、文学巨匠沈从文,后有国宝级画师黄永玉、天籁之音宋祖英……
觉醒的湘西,奏响了红色革命时代凯歌,响彻神州大地。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在这里冲破敌军140个团兵力的围追堵截。在湘西这片红色沃土上,涌现了许多民族英雄,有抗倭英雄彭翼南、收复台湾英雄杨岳斌、抗击八国联军英雄罗荣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湘西染上一抹红色。
风,浇铸着风骨,激扬着时代。湘西的风韵,在于她的蓬勃向上、乐于进取、美丽和谐。在湘西,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绿色画卷中,她的美是留给未来的动力图谱,留给我们的猜想之源。穿越这里的神秘,飞越这里的山水,当一双双被都市异化的眼睛,再次掠过湘西大地,那是一种回归家园的亲切。湘西值得你“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
(文字类高中及大中专院校组三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