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司进
在保靖民中读初中时,我于校园阅报栏遇见了《团结报》,密密麻麻的铅字仿佛散发着芳香,让我十分沉醉。读中专后的寒暑假,总能偶遇《团结报》,久违的感觉让我如沐甘露。参加工作后,天天都要阅读《团结报》,血肉相融的情感,让我幸福快乐。
我的岁月里,《团结报》一直相依相伴。我读她、喜欢她、爱她,始终读不完、看不完。这让我明白,《团结报》是星辰大海,广深博大、浩渺无际。从读《团结报》,到为其写稿,到成为其专职的特约记者,再到现在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总编辑,我深深明白,《团结报》让我变成了星星之火。我用她给予我的能量,发散出更多的光和热,让新闻事业枝繁叶茂。
中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县林业局,能够经常阅读到《团结报》。州内新闻、文学、健康常识、国际时事等,在方寸之间一览无遗。那时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一时间阅读到《团结报》。
渐渐地,我认识了彭铎、宿云胜、梁先林等经常在《团结报》上发表文章的保靖“写手”。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买来方格纸和邮票,开始照葫芦画瓢,给《团结报》投稿。
我在《团结报》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一篇散文,发表于1998年3月,名字叫《寂寥的星辰》 。书卷发黄,那篇文章,一直静静地躺在我的剪报集里。它像一壶老酒,年岁越久,香味越浓。
这篇作品,是我当时最真实的心境。作品发表后,稿费单来了,我三天三夜激动得睡不好觉。
因为经常在《团结报》发表新闻作品,我成为单位的一颗小星星,闪发着小小的亮光。
我改行了,由一名林业工作者变成了新闻工作者。
成为《团结报》特约记者后,我到报社跟班学习三个月。后来,《团结报》又多次组织学习、培训、交流,我均参加了,我的新闻工作业务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我的羽毛逐渐丰满,可以自己在新闻的天空快乐飞翔了。
2010年以后,我利用自己新闻写作的一技之长,开始在县内培养更多的新闻写作爱好者。
清楚地记得,我组织的第一次新闻采风是“走进军营”。我在QQ群发出通知以后,有7位通讯员报名参加。我带着大家来到了县武装部进行采访,随后,一篇篇新闻作品不断出炉。
这次新闻采风,让我找到了特别快乐的感觉,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我像一枚星星之火,让新闻写作在保靖城乡燎原。
在后来的7年时间里,我组织了近300多名新闻通讯员在城乡采风,一支十分强大的新闻队伍在保靖建成。那几年,保靖在《团结报》的发稿总数始终居于各县市前面。
让我特别兴奋的是,很多通讯员像我一样,通过新闻写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一位通过新闻写作改变命运的90后通讯员,踏上了高就的征途,没有来得及向我告别。在他离开湘西的时候,他在车上给我发来了一条短信:“彭老师,我们本素不相识,但新闻写作让我们得以相逢。随后,你的无私帮助、关心照顾,让我迅速成长,给我的人生以莫大的影响。此刻,我望着窗外,离去的是一草一木的风景,袭来的是与您一起奔走在一个个新闻现场的场景,一幕幕无比清晰,无比感动。我会像师傅一样,把有限的生命和条件努力化成自己最大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大的价值。”
这条短信,他是流着泪写的、流着泪发出来的,我是流着泪看完的。
2021年5月,在新闻一线工作多年的我到县融媒体中心工作,在自己熟悉的天空继续翱翔,带着大家继续在新闻田地里辛勤耕耘。
我与《团结报》,是一生一世的情缘,在我走过的日日夜夜里汹涌澎湃,不眠不休。
爱上《团结报》这个星辰大海,我的人生何其有幸,变成了星星之火;这样的人生又何其幸福,我把兴趣爱好,变成了一生执着追求的事业。
(作者单位:保靖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