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8月25日

新房子里的产业新梦

——凤凰县夯卡村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报道之一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宜芝 本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吴东林 实 习生 易林花

盛夏午后,热闹的夯卡村安静下来。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福苗寨里,下班后的向荷花搬起凳子,坐在自家门口。60多岁的她身穿花色长袖衫,头发梳绑整齐,麻利地吃着午饭。

“早上6点就去喂蚕了,最近都忙到晚上9点,每天都有事干,闲不下来。”2017年,向荷花一家老小告别生存条件恶劣的腊尔山镇夯卡村雷公潭峡谷,搬到同福苗寨内的一栋两层新房里。转眼间,她已在距家不到1公里的小蚕共育基地里工作了3年,每月有2000余元收入,还开了生活小超市。

夯卡,位于素有凤凰县“西伯利亚”之称的腊尔山地区腹地,这里祖辈靠天吃饭,曾是凤凰县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6年,同福苗寨在腊尔山台地建起,集中安置雷公潭峡谷下居住的村民。35户147人告别山沟沟里的薄田,沿着8公里“天梯”向上,追逐产业新梦。

生计,是跳出峡谷的村民们最关心的事。

2019年,村民搬到同福苗寨后不久,凤凰县便引进湖南三旭农业有限公司,在夯卡村建起了小蚕共育基地,依托以政府主导,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农户养殖的发展模式,为包括搬迁户在内的村民们提供增收致富新路子。

“今年五月开始到十月结束,可以共育小蚕八到十批,为20余名本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每年为员工发放工资20万元到30万元。”湖南三旭农业公司副总经理张守锋说,蚕桑产业见效快,劳动强度低,不仅能提供采桑叶、喂蚕、剥茧等就业岗位,还易于带动村民种桑养蚕,目前夯卡村种植蚕桑达500余亩。

50岁的龙少平是夯卡村众多养蚕户中的一名。2015年,龙少平一家从雷公潭峡谷搬出,是较早挪出穷窝的人。夯卡村发展蚕桑产业后,他和妻子吴兴花承包了20亩土地种植蚕桑,去年,光种桑养蚕就收入一万多元。

“今年已养了第一批蚕,共5箔,能收入1800元。”今年,他们又承包了30亩土地种植烟叶,夫妻俩把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不再满足于勉强填饱肚子,生活有了更多动力与期待。

经过多年摸索,夯卡村发展了优质稻、蚕桑、烤烟、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共2000余亩,同福苗寨周边产业遍布,众多搬迁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迁徙,也寄托着新生与稳定的希望。

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夯卡村探索出“搬迁+产业”的模式,首个村办企业“凤凰县酸辣香食品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成为夯卡村“新秀”,承担起富民兴村的重任。

“2018年,夯卡村整合近150万资金,修建了300多平方米的产房,购进整套生产设备,取得了SC认证。2019年,企业正式投产,专门生产剁辣椒、酸豇豆、包谷酸、酸笋等农副产品,带动全村180户720人发展蔬菜产业。”从1991年烧炭买养算起,夯卡村支部书记麻金革带着村民摸石头过河,养过羊,种过蔬菜、猕猴桃、黄桃等。如今,夯卡村不仅有了明确的村级特色产业,还探索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去年,“酸辣香”以每公斤2.4元的价格,共收购夯卡及周边村的辣椒近5万公斤,带给村民10多万元收入。产品优质,及线上电商加线下入驻快递驿站的多渠道销售模式,为“酸辣香”带来了20多万元的收益。年底,“酸辣香”上交村集体8万元分红。

“公司还收购苗家腊肉、腊尔山优质稻谷等农特产品进行加工售卖,去年,仅这块业务就收入近120万元。一年下来,给村民开工资40多万元。”麻金革说,“酸辣香”将村里的闲置劳动力都带动起来了,农忙时,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采摘辣椒每天都能赚到100多元。

入夜,种满蚕桑的耕地紧贴村道蔓延,像一片绿色汪洋;同福苗寨里,暖黄色外墙的民居挨在一起,不曾远离。

--> 2022-08-25 ——凤凰县夯卡村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报道之一 1 1 团结报 c96109.html 1 新房子里的产业新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