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阳
1994年大学毕业后,我曾在湖南湘西有过一段支教经历。
那时支教条件比较艰苦,资讯比较落后,不像现在人手一部手机,可以看电影、听音乐、打游戏以及获取各种信息。支教过程中我发现,这里的老师除了我之外都是本地人,基本上是苗族和土家族。初来人生地不熟,又不懂当地的风俗习惯,随着新鲜感的过去,我感觉很是苦恼,甚至都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
校长似乎看出了什么,时不时过来关切地问我工作和生活情况。有一天,校长给我拿来一些报纸,说是他们这里的党报,让我好好读读,或许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好处。我拿在手里一看,《团结报》三个红色醒目大字映入眼帘。光从名字上看,这份报纸就不错。我来这里,必须跟这里的人团结,必须跟学生团结,跟同事团结啊。于是,我便认真地阅读起来。
通过细细阅读,我发现这份报纸内容丰富,不仅有新闻时事、经济金融,还有教体文卫、时尚健康,更重要的是还有很多对美丽湘西的介绍,我越看越入迷。往后的日子里,我经常找《团结报》看,慢慢的,我才知道,《团结报》是为民族团结而办,这张报纸当年是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报头,难怪这三个字那么苍劲有力。读多了,我对湘西的很多事情,很多民族习惯,都慢慢了解了。于是,我试着跟同事接触,跟同事聊天,按照他们的习惯给学生上课。没过多久,我就适应了工作,而且深受学生、家长以及同事和校领导的赞赏。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刚好讲《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我侃侃而谈,从苗族的苗年、赶秋节、四月八,谈到土家族的过赶年等等,包括他们的节日习俗、独特服饰以及饮食习惯等等,听课的校长和老师频频点头。学生们则惊呼,问我怎么知道那么多?我笑笑说:“老师是神仙老师啊,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呢。”其实我知道,我知晓的这些知识,都是从《团结报》看到的,是《团结报》给了我才气。
下课的时候,我和学生玩在一块,我教他们踢毽子,下象棋,或者玩丢手帕、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他们开心得不得了。而他们,则教我土家族摆手舞、苗拳等等,我僵硬的动作,常常惹得他们哈哈大笑,我也跟着一起笑。我还跟他们学一些简单的苗语,“猛欧(你好)”、“波富(谢谢)”、“完延母(我爱你)”等等的语言从我的嘴里说出来,由于发音不是很准,学生笑得滚成一团,我也乐呵呵地跟着笑起来。学生觉得我不是一个板着面孔的老师,喜欢跟他们玩跟他们闹,就像他们的大姐姐一样,跟我的关系也更密切了。我知道,“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我从《团结报》学到的,是《团结报》给了我底气。
最难忘的还是那年的“六月六”,我和学校同事,穿着盛装,来到村寨,庆贺这一传统节日。男女老少,衣着华丽,喜气洋洋地从高高的山上走来,从清澈的河畔走来,从四面八方走来。现场已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他们个个欢天喜地,有的打花鼓,有的吹唢呐,有的吹芦笙,还有的唱歌对歌……一时间,鼓声悠扬,歌声四溢,此起彼伏,这边还没唱罢,那边又登台。婉转动听的苗歌声,唱得树上的黄鹂鸟竖起了耳朵,唱得山溪水停止了流淌,唱得云儿都停止了飘荡……在歌声中,我跟着苗族同胞一起翩翩起舞,沉醉其中。和我一起来的同事笑着对我说:“穿苗服,唱苗歌,跳苗舞,吃苗饭,喝苗酒,如果不说,还以为你是苗族人呢。”我笑而不语,我知道,我已经融入了这里的生活,爱上了这里的生活,“民族团结是一家”,这也是《团结报》教会我的,是《团结报》给了我勇气。
就这样,我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支教时光,走的时候,我依依不舍。虽然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我已经回家乡当了一名老师,但我与《团结报》的情缘,始终没有断掉,我还会经常看这份报纸。有时候没实体版,我便阅读网上的电子版。当我看到有合适学生阅读的文章时,便打印下来引导他们读。我把我的支教故事告诉他们,我把我和《团结报》的故事告诉他们,他们眨巴着大眼睛,听得津津有味。我希望那颗爱国爱党,团结友爱的种子,从小就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者系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