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巧丽 田木杨 杨 游
新中国成立前夕,湘西匪患尤烈,众多匪徒利用湘西险要的山川地形割据一方,称王称霸,打家劫舍,烧伤掠夺,给湘西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49 年底,原国民军暂编第 1军军长陈子贤与湘西匪首师兴周等共同策划,企图以湘西八面山为中心建立湘鄂川黔反共游击根据地,进行所谓游击战争。1950 年 1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7 军141师进入里耶八面山剿匪。
龙山县内溪乡西眉村位于八面山下,是湘西剿匪的重要战略地点,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剿匪的故事曾在这片土地上上演。为了更好地挖掘红色历史,讲好红色故事,感悟红色精神,我们利用暑假走访了当地的老百姓,并最终通过与群众、与亲历者面对面的交流,以及对相关资料与古籍的收集,还原了西眉剿匪那段历史。
朝北的墓碑
探寻红色西眉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内溪乡的内溪村。因为这里有一个烈士墓,埋葬着三名在西眉峡剿匪战役中伤亡的解放军烈士。
从内溪乡政府出发,顺着对街的小巷子一路穿行,趟过一片小草地,便来到了烈士墓。
烈士墓修建在一块小菜地里,菜地里种着各种时令蔬菜,墓碑前的花圈因被雨水冲刷,稍显破烂。墓碑的主体,是三块碑面排在一起。左边的碑面刻着当时筹款资助墓碑建造的人员姓名,右边由于风化磨损,字迹已经看不清了,正中间碑面写着三位烈士姓名——李法军、肖大富、张明德。除此之外,在这面饱经沧桑的碑面上,依稀可见墓碑修建的时间——1995年,也依稀能辨别出三名烈士所属的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41师421团。
当我们想要再进一步了解这三名烈士的故事时,却一无所获。也许是时间太过久远,知晓情况的人太多已经离世,而活着的人对此事知之甚少。我们唯一从墓碑之外获得的信息,是三名烈士都是在西眉峡剿匪战役中受伤辗转至内溪村养伤,最后因伤势过重而牺牲的。
沉默了几分钟后,我们决定走访当地居民。临行之前,我们注意到墓碑是朝向北方的,对着的天空明净空旷、安静宁和。“他们是东北的人,是从东北过来剿匪的。”当地居民如是说。于是我们想,这可能是修筑墓碑之人当时的无心之举,也可能是特意而为,让墓碑朝向北方,正好三位沉睡在这里的战士可以顺着墓碑的方向魂归故里,无须忍受思乡之苦。
一碗茶的故事
在当地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81岁高龄的师文华家中。在我们热切的期盼中,师老先生向我们道出了他的亲身经历。
1950年的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进入内溪进行剿匪任务。当时的内溪乡正处于土匪的统治之下,土匪兴风作浪、肆无忌惮。在听到解放军即将入驻内溪的消息后,土匪们便四处造谣抹黑解放军,对解放军一无所知的纯朴百姓们也就听信了土匪的一面之词。所以,在解放军进村以后,这里的家家户户紧闭门窗,不敢出门,更有甚者拖家带口连夜逃离。
师文华当时11岁,解放军入村时他正躲在四分田的家中。四分田有一处台阶,夜晚,解放军骑着战马经过四分田,马蹄踏在台阶上的声音格外响亮,叩击着村民的心。
因为土匪造谣污蔑,一些人对解放军排斥,但在当地土匪臭名昭著,所以部分群众对于土匪的话也是半信半疑,其中一些善良的百姓,看解放军作战十分辛苦,便烧了一壶壶热腾腾的茶水放在家门口,供解放军饮用驱寒。但是第二天,村民发现,解放军没有喝一口他们的茶水。“也许解放军不像土匪讲的那么坏。”老百姓们心想。从那以后,老百姓逐渐接触解放军,并发现解放军不是土匪口中所描述的那样,相反的非常亲民,他们也就放下了防备,开始了正常的生活,甚至有部分村民自告奋勇,帮助解放军指路带路,攻打土匪。
发生在西眉村的那些故事
我们辗转乘车来到西眉村。当年剿匪战役中位于西眉村的西眉峡,是主要作战地,这里埋藏着更多的剿匪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
我们在西眉峡走访了许多老人,他们中有剿匪的亲历者也有亲历者的后代,剿匪战斗让解放军与西眉村村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米远军老人回忆,解放军提前两三年便有侦查人员前来打探情况,以农民工的身份帮助百姓修筑河堤,他们干着最累的活却只拿最少的工钱,不辞辛劳,一边干活一边趁机探查情况。但也因此引起了土匪的疑心,土匪抓住一名落单的战士,想要严刑逼供,幸得村民担保得以逃脱。
在解放军来之前,土匪曾放出谣言,说:“解放军团长一顿要吃一个12 岁以下的小孩。”但解放军刚来时却住在河道,没有打扰一户村民,进村时还对村民说:“百姓们不用怕,我们是来打土匪的。”西眉当时有二十户人家,每家驻扎有二三十名解放军战士。解放军吃的是用玉米和黄豆磨成粉后混合做成的饼子,纯朴的村民们心疼解放军,便找来折耳根做成汤来给解放军战士补充营养。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有幸访到了村民黄宜亮。黄宜亮家地势较高,当时在他家驻扎了一个排的解放军。在剿匪战争中,黄宜亮的父亲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帮助解放军放哨带路,也当过保卫员与土匪正面对抗,背部还因此受过枪伤。剿匪结束后解放军担心他家会受到余匪的报复便留下了一把大刀让其用于防身。
一位名叫陈菊香的老奶奶讲述的故事令我们记忆犹新。剿匪时期,负责指挥作战的解放军团长暂住在她家中,有一次,攻山作战损失惨重,看着曾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弟兄们伤痕累累地躺在担架上,团长内心充满煎熬与自责,茶饭不思,紧皱的眉头没有一刻松懈。当时年仅12岁的陈菊香是一个心地善良十分懂事的女孩,她看到团长如此憔悴便十分担心,于是便跑到灶台上,拿出家里仅剩的几颗鸡蛋,打了几个荷包蛋,并煮了一碗粥,端给了团长。团长看到后十分惊喜,但却坚决不要,让女孩自己吃。后来,陈菊香对团长说:“人是铁饭是钢,不吃饭不行的, 不吃饭怎么有力气打土匪呢?”也许是女孩的话打动了团长,也许是女孩乖巧懂事的行为触动了团长,团长最后接受了这碗加了荷包蛋的白米粥,但也塞给陈菊香三张钱。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的纪律,这项纪律在西眉村也得到很好体现。暂住在村民家中的解放军们不仅吃食上不碰老百姓的东西,就连使用不值钱的柴火后也在灶台上留下四角钱,用以支付柴火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