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9月06日

唱响人民心声的艺术实践

—— 浅析《音乐家尹晓星评传》

作 者:刘乐权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陈 珂

今年上半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湖南省文艺创作扶助基金会扶助,刘乐权撰写的《音乐家尹晓星评传》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听闻消息的我倍感兴奋,立马向刘乐权老师索求了一本拜读学习。

尹晓星,湖南邵阳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终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者刘乐权呕心沥血,历时10年时间精心研析,终出《音乐家尹晓星评传》一书。读毕此书22万言,不禁折服于这部内蕴深邃,文思缜密,集学术性、专业性、文学性于一体的评传。尹晓星13岁爱上了音乐创作起,一直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坚持以音乐作品立身。在歌剧音乐、歌舞剧音乐、影视剧音乐、声乐套曲、歌曲创作等方面,成就卓著。一曲曲、一章章无不是他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积累点滴的功劳。他把音乐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群众心坎里。评传中尹晓星音乐作品的特色,从人民性、艺术性、传唱性三方面为唱响人民之声的艺术实践,致力于传递正能量,与时代同频共振。

人民性——为人民作曲,把音乐写进生活

整部评传无不透露出尹晓星始终坚持以作品立身,始终竭诚服务人民,传递真善美,发时代先声。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音乐创作导向。他的座右铭: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衣食父母。只有拜师人民,扎根人民,文艺才有灵魂,只有人民需要的音乐,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

在尹晓星的创作生涯中,纵使年逾古稀,他仍然扎根人民,坚持为人民作曲,为人民抒怀,把音乐写进生活,写入人民群众心中。

评传中有几处让人记忆犹新:其一,尹晓星17岁时,还是青少年的他开始创作歌剧音乐。他对文学、音乐创作的热爱就达到了狂热的地步。经常深入山林溪边、田间地头,拜师人民群众,只要听到人哼唱山歌小调,便立即拿出纸和笔记录下来,这便是他音乐创作不竭的源头活水。不久后,尹晓星成为了邵阳地区民间音乐收集组一员,深入城步苗族自治县的白毛坪、五团等,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居住区采风,与少数民族同胞同吃同住长达40多天,一边采风一边创作出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系列歌曲,如女声独唱《木叶吹歌传北京》,就被多家电视台、电台播放,深受广大听者好评。尹晓星认为民族自豪感应从小培养,因此出自他手的少儿歌曲创作,十分注重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元素。19岁创作的《节约箱》《大雁歌》《送柴火》《团结歌》等等,或选作中小学音乐教材,或灌制唱片国内外发行。

其二,尹晓星创作湖南省第一部苗族歌剧《相亲亭》时,为了让歌剧这一音乐戏剧体裁更能贴近老百姓生活,抒发人民群众心声,他与合作者姚林,曾先后三次深入湘西南边陲及桂东北一带的苗族居住地区采风,汲取创作灵感。尹晓星十分看重苗族山歌音乐的可塑性和“唯一性”,致力于以传统写当今,特别是运用当地民族民间音乐个性化元素与特色因子,力求声乐与器乐艺术个性鲜明突出,以雅俗共赏、易唱易记的旋律创作技法,以强烈明朗的节奏,简明方正的结构,特别是独具匠心地运用唱段与唱段之间调式调性对比,使旋律色彩纷呈。无论是咏叹调还是宣叙调,都能让人听之动心动情。这部无场次演出的中型歌剧《相亲亭》音乐大获成功。作品参加湖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文艺汇演时,创作与演出均获得一等奖。作品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级大奖,《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人民戏剧》等多家报刊争相报道,《中国戏剧年鉴》专文评介,被中央电视台全程播出,实现了湖南省的零突破。《相亲亭》这部中型歌剧现已被多种典籍收录。

此外,1971年,尹晓星在创作歌舞剧《传宝》音乐时,为了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他在创作之初,就想着如何用最清新、质朴、简明的音乐语言,抒发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无限赤诚的心声。这部《传宝》歌舞剧音乐又大获成功,38年后被选入《中国歌剧优秀唱段选》。尹晓星说,人民需要什么音乐,我们就创作什么音乐。我的笔永远属于人民,永远讴歌人民,永远服务人民。他说到做到,他的音乐创作始终讴歌党、国家和人民,引领风尚,服务大局,为时代培根铸魂。

尹晓星先后创作出了二十多部民族歌剧音乐,二十多部电视剧音乐,百余首舞蹈音乐与民族器乐曲,如《党颂》《鲜红的党旗》《党啊伟大光荣正确的党》《眼望北京唱山歌》《祖国在微笑》《祖国啊我爱你》等一系列歌颂祖国的音乐作品。

艺术性——守自身标准,让艺术实现价值

任何一门文艺形式,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特别是音乐这门学科,更有其自身特殊的艺术规律,因此,对音乐人的艺术造诣和艺术功底要求相当高。作曲家如何坚守自身对艺术作品的高要求、严标准,让音乐艺术实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价值,这不仅需要熟练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学习先进的思想艺术技巧,更需要对音乐其本身的内涵有深刻地领悟,追求富有深度、独立品格的音乐艺术特性。

尹晓星一直遵循艺术规律、严格坚守艺术标准,要求自己创作的作品采用恰当的表现手法与形式,塑造栩栩如生、有着典型而完美的音乐形象,用音乐反映深刻的时代内涵,抒发人民最真挚的情感。

而儿童音乐作品的创作难度往往比成人作品更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25岁的尹晓星在省歌曲征集组工作,当时他负责修改儿童歌曲《送饲料》,为了突出儿歌童心、童真、童趣、童韵的艺术特点,力求每一个动机、每个音符都洋溢着趣味,达到真正成为儿童喜爱,乐于演唱,他不仅是在歌曲结构上做了大胆改动,并为了塑造生动活泼的儿童音乐形象,力求在曲调的黄金分割线上凸显亮点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最终《送饲料》儿歌呈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被《战地新歌》等多种书刊发表的同时,被灌制唱片国内外发行,在第二届全国少儿文艺作品评奖中也获得大奖。

尹晓星在《相亲亭》《传宝》《赖宁》等歌剧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始终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坚守歌剧是音乐戏剧的准则。他力求音乐的戏剧性与戏剧的音乐性二者互感互渗浑然为一;力求每个人物唱段,都诗意地呈现出性格塑造,具有鲜活、典型、完美性,接地气、重民本,彰显出中国语言特性的个性化、戏剧化,旋律优美动听;力求全剧器乐一、二度创作,既蕴含中国民乐特色,又借鉴西方歌剧技巧加强交响性。始终坚持歌剧音乐的根本任务,是塑造剧中人物音乐形象,审美核心是体现出民族精神、民族力量。

民族歌剧的音乐基本规律贯穿尹晓星创作的全过程。如其大型民族歌剧《赖宁》中的主题歌《鲜花在春风里开放》、唱段《品学兼优多才生》《独自上山做实验》《爬过了一坡又一坡》《险境最能锻炼人》等,就牢牢把握住了赖宁这位少年英雄的年龄特征,创作出个性化、性格化戏剧情境。生动、氛围感强烈的音乐,形成了震撼恢弘的艺术冲击力,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传唱性——走群众之路,使作品经久不衰

自古至今,任何一首影响深远的音乐传世佳作,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在人民群众生活的大地间汲取创作灵感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音乐作品的需求不尽相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随时代而行,不断进步和完善,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尹晓星一直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走群众路线,以明德引领风尚。他时刻致力于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突出时代性、彰显民族性、坚守独创性、注重传唱性,真正将音乐写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如作品《大干春潮滚滚来》《龙腾虎跃争上游》《开拓精神在奉献中弘扬》等歌曲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歌曲反映了国家和人民的新气象、新精神,展露了工人、农民为祖国事业奉献的自豪之情,听完激动人心、备受鼓舞;如《湖边渔火》《走在故乡的土地上》《透过竹篱笆》等一系列描绘乡村秀美风光、展现乡音乡愁乡情的歌曲作品,会让人联想到在湖边、田野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嬉笑打闹,收获果实,尽情歌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尽情吮吸泥土的气息,闻到山花的芬芳,以感性表象升华事物本质,给人以美的启迪与享受;如反映张家界人民热情好客、寻找发展路径的风光歌曲《奇峰秀水盼你来》,要写出张家界人民的心愿是不容易的,而尹老师却以自己独具匠心的艺术发现成功地捕捉到了这一点。通过作曲的技术设计出一个强弱对比突出、情感层层递进的音乐主题,从而真正表达出群众内心渴望发展的强烈愿望。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他对于群众性最广泛的歌曲创作,可谓有求必应,其大部分作品都是服务基层、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音乐家尹晓星评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甚至具有艺术史料价值。读罢,笔者不由得对尹晓星和刘乐权两位老师又增添几分敬意。这份敬意一方面来源于尹晓星老师在音乐方面的艺术造诣,更多的是敬佩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坚守与责任。虽然他现在已年逾古稀,可他依然奋斗在音乐事业第一线,为湖南乃至全国音乐界持续输送人才,编辑刊物,坚守好阵地。另一方面是敬佩刘乐权老师,历时10年不间断地修改、完善近22万字的评传。

著名作曲家姜春阳在这部评传引言中写道:“刘乐权以一颗敬重之心,一字一句诚挚率性、客观公正的评述……”唯有对音乐的热爱以及敬业的学术精神,这部作品才最终得以完成面世。作为文艺创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根植大地,跟随时代,勇毅前行,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致力于以人民性、艺术性、传唱性的精品力作奉献人民,唱响时代之声,人民之声。

--> 2022-09-06 —— 浅析《音乐家尹晓星评传》 1 1 团结报 c96723.html 1 唱响人民心声的艺术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