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石 健
夏已逝,秋伊始,但吉首乾州古城胡家塘的荷花仍旧盛开、荷叶依旧葳蕤。9月3日,湘西州内20余名古琴爱好者汇聚乾城,迎着秋日,和着荷风,携一张古琴,染一身荷香,抚几曲太古之音。一时,古城又平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天地之间又多了几缕袅袅清雅之音。
此次古琴雅集由州民族文化馆主办,州民族文化馆曲溢古韵培训学校分馆协办,一为展示三期古琴公益免费培训的成果、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二为助力吉首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三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中秋佳节。
古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名瑶琴、玉琴、七弦琴,是我国非常古老的拨弦乐器。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初为五弦 ,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中华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琴音声朴实低缓,沉静旷远,是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敛的体现,自古为文人雅士所推崇,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为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自今年4月以来,湘西州民族文化馆已经连续举办三期古琴零基础免费公益培训班,每期3个月、20个课时,由曲溢古韵培训学校校长、古琴高级教师瞿宏燕任课。
参训的60名学员中,年纪最小的13岁,最大的已是花甲之年。她们来自全州各行各业,怀着对音乐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怀着对提升个人修养和生活品质的追求,从基础乐理知识、古琴基础知识和左右手入门指法等学起,由音符至音节,由乐句至乐段,再加上课后勤奋练习,数月下来,都能习就两三首古琴入门曲。
张凤菊是古丈县城一所小学的教师,这个暑假,她每周二下午搭网约车来吉首学古琴,晚上9点学完后又搭车回县里;史金玉在乾州古城经营着一家书店,她每周两次“弃店”坚持学古琴;王菊苹是州政协的一名工作人员,业余爱好写作,不论工作多忙、写作任务多重,每周四晚都要与古琴来一次亲密接触……瞿宏燕说:“看到古琴音乐文化能在湘西大地上得到一些发展,看到学员们在古琴学习中找到自信、充实和快乐,我感到由衷的开心,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在当天的雅集中,学员们着白色雅服,妆容精致,在荷塘边、三门开、文庙、文峰塔、湘西文史书店等古城内标志性景点,合奏了《夏荷风舞》。当古琴走出静室,来到古迹中、来到天地间,与历史、古人、大自然对话交融,一时,人心与乐音都宏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