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 旭 龙文玉 顾勇兵
面对着崭新的消防栓,一名村民站稳脚,右手用力一拧,水柱从消防水管中哗哗流出。村民纷纷围拢过来:“有水了,有水了,我们的‘树子’就有救了!”
这是9月7日正午,发生在酉水河畔龙山县里耶镇大板社区的一幕。盼了很久的水,捎来了小范围的阵阵凉意,更给人们带来了欣喜。
大板社区位于八面山下,毗邻里耶古城。居民称其为“树子”的植物是指柑橘树、柚子树等。社区除种植近50亩稻谷外,其余的全部种植柑橘树、柚子树,面积达3450亩,是大板社区的主导产业,“树子”所结的果子是该社区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大板社区从7月中旬的一场雨至今,已50多天滴雨未下。旷日持久的高温天气导致稻田龟裂,土地冒烟,草木焦黄,果树叶子卷曲,安置区居民的生活用水靠消防车来供应。社区的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全面受灾!
高温“烤”验,炙热难当,果农心焦。社区帮扶后盾单位团结报社闻讯而动。
“有困难我们来协调,一定要想办法帮助老百姓抗旱!”9月6日,接到社区及工作队的报告后,报社主要领导当即决定,安排资金下拨社区进行专项支持,并于次日深入到社区查看灾情。
初秋的阳光依然毒辣。环视满眼的柑橘园,亲近“萎靡不振”的柑橘树,抚摸已不可能再长大的果子,面对每日都在枯萎的果树叶…… “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重大责任感袭上大家的心头。
然而,果园里的一番对话提振了这一行人的信心。
“老人家,今年天干,柑子收成不好,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报社主要负责人主动与一位72岁的老妪搭话。
“这天气怨不得人,我儿子每天都从山下面拉水上来浇树,能救一株是一株。感谢你们来看望我们,帮助我们。”遭遇罕见的旱情,村民主动自救,老妪的心里还时时不忘党恩,令人感动。
红花、龙岩片区的群众尽可能地利用自然水、山塘水抗旱,形成众志成城抗击旱情的局面。居委会干部不落后,社区妇联主席李小梅夫妇,自筹资金2000多元,购买抽水机从酉水河里抽水浇树。
“先救‘树子’要紧!”社区党支部书记彭志军对于解决旱情的“轻重缓急”有一套办法。他介绍,现在果子已不能再长大个了,关键的是先救“树子”。一旦柑橘树干死,重新植苗,至少要5年才能达到丰产期,对果农来说,收入会大幅减少。
新装一个消防栓起了大作用,这里集中供水,便于老百姓随时用各种工具来拖水浇地浇树。这个供水新设施,工作人员从9月6日下午开始安装,经过连夜施工,第二天就投入使用。
一桶桶清水倒进土里,“树子”喝水的“滋滋”声真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