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莠
或许若干年之后,我都还会清晰地记得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发生的一件意义重大的“小事”。
一首幼稚的散文诗,典型的“豆腐块”,凸显着铅字的规整,洋溢着报纸的墨香,某个下午被同事到处放着“高音喇叭”宣传。“三月里没有寂寞。三月,我们去植树,我们把饱壮的希望与信念种在写满皱纹的大地母亲脸上,收获葱绿……”原来,是我的处女作《春天里的故事》在《团结报》“兄弟河”副刊上第一次见报了。瞬间,虚荣和自信膨胀了我情窦初开的花样年华。因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文章见报往往被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团结报》刊发小文的激励,让我从此爱上了挑灯夜战、殚思极虑的写作,写作也开始与我如影随形,几十年如一日。
迄今,我在《团结报》上大概发表了200多篇各种体裁的文章,个人还连续10年获评报社优秀通讯员。
记得在泸溪二中任教高三毕业班时发表了政论文《用鸦片战争史教育后人》,“一部鸦片战争史就是一部有利于提高人们政治觉悟、陶冶后人爱国情感的生动直观的教科书”这一段话,有些学生说他们一直记着。在县扶贫开发办工作时,我将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大背景下农村脱贫致富的生动故事付诸笔端,发表了《待到椪柑红熟时——泸溪县实现椪柑产业化战略纪实》《湘西椪柑的生死抉择》《椪柑销售说“七度”》等新闻通讯,为湘西椪柑支柱产业发展而歌而咏。调到县委组织部后,发表了《推进干部驻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第三支部”的探索》等文章,为县委加强驻村扶贫、企业下岗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提供决策服务。
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在州外经委工作时,曾在《团结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消息《我州外贸出口突破1亿美元》,报社编辑在极具感情色彩的短评《可喜可贺的100000000美元》里写道:“一直以来,在发展经济的潜意识里有两种心态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一种是妄自菲薄,认为湘西底子太差,搞死了都赶不上发达地区;另一种是夜郎自大,囿于自己狭小的天地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外贸出口突破1亿美元、在全省14个市州稳居前4位的实证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不能甘于落后,要有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只要我们各行各业都像外贸企业、外贸人那样脚踏实地,敢于到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去搏击风浪,我们定会创造出不俗的业绩……”当时我竟然想起了拿破仑的名言:“报馆一间,犹联军一队”“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来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
2008年至2009年,我在广州、东莞驻点招商时颇多思想激荡,便写了《招商干部不能讲“官话”》的杂文发往《团结报》。文中写道:“招商引资是一项与投资者谈价钱、说合作、论双赢的市场经济行为,它的工作属性和工作对象决定了招商干部不能讲官话,否则就会吓跑外来投资者,弄不成项目落地。”因此招商干部要说“内行话”“生意经”“实在话”“文明话”。想不到,这引起很多招商干部的共鸣。
在州商务局工作久了,自然对开放湘西建设有了更深的感情与理解,于是2017年发表了长篇通讯《湘西州:40年对外开放路——谨以此文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其中结尾这段文字让我手敲键盘、不忍离去,像极了钢琴手的意犹未尽:“大风起兮云飞扬,不日新者必日退。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只有深化对外开放合作,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才能傲立时代潮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湘西需要世界,世界需要湘西。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书生报国别无他,唯有手中笔如刀。从写散文到写新闻到写公文,从人民教师到乡镇干部到机关公务员,我一直致力于多体裁写作、多维度观照、多层次表达的“三多”写作初心。一路走来,一路繁花。《团结报》伴随着我的喜怒哀乐,助力着我的人生成长。
(作者单位:州商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