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亮 陈奥琳
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城东约19.5公里的灵溪河畔老司城遗址,是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至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永顺土司司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该遗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完整地反映了永顺土家族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全过程。2001年6月,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0月,老司城遗址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5年7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老司城本名叫福石城,因为曾经是永顺宣慰司的司治所在地,故改土归流后的地方史志称为旧司城,如清乾隆《永顺县志》记载:“旧司城在县东,离城三十里,乃土官世居之所”。解放后习惯称为老司城。清代许多土家族文人就曾写下了很多竹枝词赞美土司时期福石城(老司城)的富庶繁华、摆手歌舞升平的场景。最为著名的是清代永顺县土家族文人(清同治年间贡生)彭施铎所写的一首竹枝词:“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那么,福石城之“福石”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福石”是土家语,因此,福石城就是一个土家语地名。这个地名与土家族自称“毕兹卡(bif zix kar)”有关。
据土家族研究专家彭秀模先生在《“ 孳”考》一文考证,土家族自称的“毕兹(bif zix)”与古代賨人自称“ 孳”,即周代初记昭王时事的《宗周钟》铭文中的“南国”。秦昭王是射杀白虎的板楯蛮,世号“白虎服夷”的“服夷”就是“ 孳”,即“ 孳夷”的简称。“ 孳”就是板楯蛮(賨人)的自称。因为“ 、服”与“復、复”,均为德部并母字,上古音完全相同,“ 孳”就是“服孳”。随着汉字的进化演变,“ 孳”写成了“服兹”。这个“服兹”是土家族古语的自称,随着土家古语音的变化,近代人将“服兹”写成了“备兹”。而“服”与“备”今音相差甚远,但在上古时两字的读音却是相同的。
20世纪50年代后,今人又用同音的汉字写为“毕兹”,已成惯例。民国时期,龙山县坡脚乡的田姓人还自称“服兹卡(fur zix kar)”,以后才慢慢地自称为“毕兹卡(bif zix kar)”了。另外,土家族“梯玛”祭祀活动的《梯玛歌》中有也“服兹妥(fur zix tuov)”一节,“妥”即还愿的意思,“服兹妥”即毕兹卡还愿。可见,“福石”也就是土家语“服兹”的同音异写,就是现在土家族的自称——“毕兹卡((bif zix kar))”。因此,“福石城”就是“土家城”或“土王城”的意思。
那么,为何把现今的老司城又称为福石城呢?这与永顺宣慰司第十一代土司名叫“彭福石宠”有直接关系。“彭”是汉姓,“福石”也就是土家语“服兹”的同音异写,“宠、冲、送、踵、什用”都是土家语的汉字记音,即“头人”、“首领”之意,“彭福石宠”就是彭姓土家首领(土司王)。永顺彭氏土司的统治中心最初在会溪坪(古丈县境),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彭允林在位时迁治所于龙潭城(今永顺县石堤镇弄塔),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彭福石宠又将治所迁到灵溪福石城(今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成为永顺土司设治所最久的地点。土家人为了纪念彭福石宠迁治所之功,就将此地命名为“福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