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元毅
午休,我如常点开《团结报》电子版。看到关于《团结报》即将迎来七十周年华诞的喜讯,我的思绪被牵引回十几年前。
十五年前,刚毕业不久的我,响应“三支一扶”号召来到湘西自治州泸溪县的一所乡镇小学,开始长达两年的支教生涯。
这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省份,去到陌生的城市,开启完全陌生的乡镇生活。
周边一切感觉那样的生疏。由于民族差异,地域文化不同,我总觉得融入不了当地生活,感知不到应有氛围。
我时常一个人待在宿舍。随我一起来的电脑无法联网。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唯一娱乐就是翻看仅有的几本再熟悉不过的书。
收发室的老陈头是个热心人,写得一手好字,校门对联都是出自他手。那日,收发室没人,我无意间看到眼镜下压着的报纸。“团结报”三个鲜红且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我拿起报纸,坐在老陈头的躺椅上读了起来。
“这机关报不错吧。”老陈头乐呵的笑声,将我从报纸中拉了出来。
“这可是毛主席提的报名。”老陈头不无自豪地说道。
我有些激动:“怪不得这字那么显眼。我拿回去慢慢看吧。”
“就在这看更好,大家可以交流。”老陈头坦诚道。
我点点头,我们借着报纸的要点内容展开了长时间沟通和讨论。
那之后,我每天例行公事般走进老陈头收发室,拿起桌上的《团结报》整版阅读。并同来此闲谈的人们,就风土人情,前尘往事,当地历史等内容进行请教和探讨。
“可以哇,你现在已变成半个湘西通了。”我快离开前,老陈头不无赞赏地说。
一年多来,《团结报》成了我最亲密的战友之一。他帮我度过无聊时光,让我能很好地融入当地氛围中,促进我自如频繁地当地人交流和来往。
三天后,我抱着惆怅和不舍,回到了家乡成都。回家后总感觉不适,当看到家乡报纸时,才恍然习惯了每日一读的《团结报》,再也看不到了。
一天,我打开意外收到来自湘西的快递包裹,却看到一摞熟悉的《团结报》。
“报纸收到啦!每隔半个月给你寄一次。不晓得的,莫要忘了问我。”老陈头乐呵地打来电话。
此刻的我,一股暖流冲向脑门,鼻腔一阵反酸。
就这样坚持了好几年。老陈头打来电话:“我退休了,儿子接我到外省养老,报纸没法帮你寄啦。”
“没关系,有机会再看吧。你要保重身体。”我无所谓的言语却抑制不住心中的波动和惆怅。
“在网上看电子版吧。”老陈头又带着兴奋地说。
“电子版?”这时我恍然大悟,随着信息化发展,许多报刊都拥有了自己的数字化电子报。我立马找到电子版的《团结报》。虽说没有报纸的手感和触感,但能延续养成多年的习惯,有熟悉的内容滋养,想想也是心满意足了。
从毛主席为其题写报头开始,《团结报》已经走过七十年的岁月,见证和记录了国家及湘西地区的巨大变化。
如今的《团结报》一直秉承办报初衷,在时代进程中,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发展,继续搜罗本土及国内外各类实用资讯,并及时推送,让大家足不出户,晓知天下事。伴随我十余年之久的《团结报》,已然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