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舟
在美丽而神秘的湘西,遍布着许许多多的河,哺育着生活在那里的各族人民。但有一条河流,不仅淌在大地,也流在我的心田,她就是“兄弟河”。
地上的兄弟河,有潺潺发源于花垣,经保靖入酉水的“古苗河”;也有经吉首、泸溪汇入沅水流淌洋溢着汉苗兄弟情谊的峒河。心间的兄弟河啊,那是涓涓在《团结报》副刊上的“兄弟河”,它承载着像我一样热爱文学的无数青年的梦想,让我时常“眼含泪水,爱得深沉”。
与《团结报》结缘始于填报高考志愿。2005年夏填报高考志愿,我征求当时在州政协工作的舅舅意见时,他建议我填报新闻专业,“将来毕业了,有机会进团结报社工作。”我对舅舅的话向来深信不疑。于是,“团结报”三个字从此便印入脑海、渗入骨髓、难以割舍。4年后,我从湘潭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如愿在团结报社找到了工作。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虽在广告部,但依然很开心,因为我能如此近地看到《团结报》副刊“兄弟河”里文人墨客们的作品。
闲时,我终于鼓起勇气投了一篇散文。清楚记得那天,时任《团结报》副刊部主任彭世贵打电话给我,他说:“周舟,散文《静品香茗》写得不错!是你写的吧?”我一时激动地有些语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短路”几秒后才答道:“彭主任,请您放心,作品绝对是我的原创!”“是你写的,那我准备用了!”我还沉浸在不知所措中,他就挂了电话。次日,带着油墨清香的《静品香茗》见报了,刊载于“兄弟河”首篇位置。那是我在“兄弟河”上的处女作,除了心潮澎湃,更多是一种深切的感激和由衷的尊敬。从此,我这“一叶小舟”开始荡漾于“兄弟河”的碧波里。也是从那天起,每周五周日成了我满怀的期待,一种激动而欣喜的期待。即使后来我离开了湘西,远赴他乡工作,我的心依然被“兄弟河”牵着,那成了我的思念、眷恋,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2011年9月,我考到湘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工作。随后3年多时间,我更是爱上了《团结报》,经常翘首以盼周五或周日快点到来。因为到那时,我便可以沐浴在“兄弟河”里,尽情欣赏那些游弋在“兄弟河”里激荡心灵的文字,心间常常荡起阵阵久难平静的涟漪。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刊载时,心如小鹿,欣喜若狂。那时,我会反复欣赏、诵读,把见报作品与自己的原文进行比对,仔细查看编辑老师都改了什么内容。等拿到了报纸,我又小心翼翼剪下自己的作品,粘贴到剪报本上,再反复品读。那种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的成就感、获得感盈满心田,心里也能美上好几天。3年里,我先后在《团结报》发表新闻、散文、诗歌近百篇,如《黄昏思绪》《针心切切》《夜雨蒙蒙》《稻草垛》《红蜻蜓》《小扣柴扉》《溪流人生》等。其中,《感受春天的音韵》获得第27届(2012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三等奖,《诗意的篱笆》入选《团结报》创刊60周年优秀副刊作品集《繁花硕果》。
2014年11月,我考到怀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工作,虽然身在他乡,但我感到自己并未曾离开,心念牵挂着那条“兄弟河”。工作几经辗转,人生几度春秋。我游历过一些地方,特别是去了青海之后,看到青藏高原上那些虔诚朝拜的信徒后,内心久难平静,总想写点东西,可一直写写停停。直到2019年9月才写成散文《行在途中》,又一次我乘着“小舟”划进“兄弟河”。庆幸的是,报社副刊中心刘驷刚主任非常关心我、经常鼓励我,《行在途中》也如愿见报,我心中的希望再次被点燃,我这叶“小舟”又有了前进方向。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奋笔疾书,心里又开始焦急地盼望那些熟悉的日子的到来。伴着我等待的心情,散文《花盆里的辣椒树》《一窗灯火》《绿皮火车》《月夜思绪》《空山野渡》等相继在“兄弟河”绽开了涟漪,溅起了水花。
正如我在散文《行在途中》里写的那样,“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我愿为“兄弟河”里“一叶舟”,温柔地悠荡在途中,或在河边徜徉盘桓、整理思绪,或躺在她的怀里仰望星空、欢喜入眠,或弯腰掬饮一捧甘甜河水,以慰乡愁、照亮梦想……
(作者工作单位:怀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