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涛
花垣县边城镇坚持抓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精心指导下,全镇上下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共建共治共享”的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和服务新路子。
一、“三力”共建,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
筑牢组织核心“领导力”。全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9户243人,地灾搬迁139户607人。针对集中安置区群众来源结构较为复杂的特点,采取分类实施的办法,在原有党支部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优秀年轻党员,并多次召开党员大会,统一思想。
筑牢互助示范“引领力”。党建引领集中安置区治理,核心在支部,关键在党员。按照“亲缘相近、安置相邻、产业相似、优势互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由1名党员或能人带领5户搬迁户组成互助单元、落实互助行动。
筑牢互助脱贫“向心力”。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入户宣传、串门交流、田间课堂、院坝会议等党员、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宣传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以及党的惠农利农政策等知识。对比搬迁后的入学、就医、交通、赶集等等优势。
二、“三台”共唱,各司其职健全组织体系
搭好“自治台”。安置区全面建立健全村居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监督委员会,构建村民自治体系。村支两委、妇联主席、党员代表带头组建苗鼓队、舞蹈队、龙舟队,每晚组织群众开展文体活动,参加县、乡及周边比赛文艺活动、快速凝聚民心。
搭好“法治台”。在安置区设立法务室,派驻乡镇司法所干部、法律援助律师,开展法治宣传、普法教育、法律援助。
搭好“德治台”。出台村民自治章程和社区公约、村规民约,开展“村民道德星级化评定”,对村民文明道德水平采取积分制量化管理,设立积分超市兑现奖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安置区里各项公益事业,共建文明安置新区,焕发出乡风文明新气象。
三、“三创”并进,共建共治深化基层治理
积极开展平安创建。充分利用群众自治组织基础深厚的优势,全面实施邻里守望、雪亮乡村、溯源治理“三大工程”。
全面开展文明创建。利用“1+5”互助机制,通过文明实践站聚集本村志愿者,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抓好领头人宣讲宣教,通过“1”带“5”互相劝导和宣传宣教。
大力开展美丽创建。结合“互助五兴”绿色互助兴家园的理念,在安置区集中开展留一块自主菜地、留一片农用区域、留一股乡愁记忆“三留”创建活动。基本每户解决了1分地菜园子工程。
四、“三项”服务,共治共享保障安居乐业
推行“网格化”公共服务管理制度。按照“以房管人、无缝覆盖”的原则,集中安置区共划分2个网格配置2名网格员,全面参与公共服务管理。
落实“一门式”政务服务办理制度。配套“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接入“湘西e路通”便民服务平台,提供48项“一门式”政务服务代理代办。
探索“三社联动”专业化服务制度。由所在乡镇民政办、工青妇、残联及社工站与安置区建立“一对一”联系服务制度,设立社工室,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文明实践助残志愿服务基地”等。
五、“三级”帮扶,多措并举促进生活兴旺
党委政府助资金,给足产业政策红利。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共计1210万元。
集体经济助抱团,大力发展脱贫产业。引领搬迁群众流转土地、就近务工,大力发展规模化连片产业,形成了吴茱萸260亩、油茶554.5亩、蚕桑800亩、美人椒50亩的产业规模,合作社花垣县玉隆种养专业合作社、花垣县汇智种养专业合作社和花垣县安明家庭农场。
致富能人助邻里,互助带动增收脱贫。充分发挥致富能人“1+5”带动作用,以一户带五户,重点开展技术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促使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发展,人均年增收2000元左右。
同时,大力实施“311”就业服务工程,深入落实“五个一批”,多渠道促进易地搬迁群众就业。通过开展“春风行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专场招聘会、组织搬迁劳动力进园区企业实地考察等点对点服务活动,实现用工企业与搬迁劳动力的精准对接。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与旅游景区融合发展,依托背靠边城景区的区位优势,将村部部分闲置用房出租用于发展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