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龙继刚
在花垣县石栏镇油麻古堡寨,书痴石承中如隽永的山水一样存在。
从小,石承中就特别爱读书看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儿歌、童话和故事等,他一篇不拉地将其背诵下来。
“这些短小的文章真是不耐读呀!”石承中意犹未尽地感叹。
一日,石承中悄悄地撬开了父亲的书匣子,取出了父亲的“至宝”——《毛泽东选集》(文革版),把书放进了自己的书包里。
“毛主席的书你能读懂吗?”父亲说着,爱怜地抚摸着当时他稚嫩可爱的脸。年少的石承中点着头,又摇了摇头,灯笼似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如天上眨眼儿的星星。那一年,石承中读小学四年级。
父亲从村里的老先生家里,借来了一部插图版的《封神演义》,石承中就像一只勤劳的蜜蜂找到开满鲜花的田地。后来,他的田地里还开满了《三言两拍》《镜花缘》等缤纷多彩的花朵儿。
上小学六年级时,好不容易石承中从父亲给的生活费里“省”出了五元钱,去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本小说——《薛仁贵征东》。而这五元钱,是小时候的他斥资最大的一笔钱了。
初中毕业后,生活的不易让石承中继续升学的梦想不得不暂停。可是读书却像一颗更加饱满的种子,在他的心中不断地生根发芽。当时,少年的石承中内心总在嘀咕着,假如生活没有书继续读,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买够书读我就回来!”22岁的时候,石承中背起旧书包装着简单的衣物和行李,匆匆告别父母就南下打工了。
在深圳工作的日子里,石承中用第一个月的工资,全数购买了《成语词典》《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和《元曲三百首》。
在义乌,石承中最盼望的是每年的展销会。义乌的展销会像赶场一样,一条条街上有卖日常用品的,有卖五金服装的,价格经济实惠。但让石承中心潮澎湃的,还是贩卖书籍的摊位。《史记》《四书五经》《资治通鉴》《清朝全史》,他只要一拿到手里,便再舍不得放下了,不知不觉,石承中就装满了一编织袋的书。
“你的积蓄呢?”每年过年回家,母亲总要问。
“都在这里呢!”石承中指着那些鼓鼓囊囊的编织袋答道。
父亲笑而不语,任凭嘴里吐出的烟圈儿欢快地升入深邃的空中。
父母日渐苍老。2015年,石承中化作一只归家的燕飞回了家。回到家乡,他忙啄田和地的泥,也忙筑书香梦萦的巢。通过“一村一大”,石承中顺利地取得了国家开放大学的毕业证,圆了大学梦。后来还入了党,担任了村里的村委委员和文化专干,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承中文化传媒工作室。
理想接二连三地实现了,生活也将铺开更加宽广的道路。我问他,你觉得美好的生活是什么?
“美好的生活就是每天与书为伴,有书可读。”他朝我眨了眨眼。
生活是一条小河,它日夜不停地在山间缓缓流淌,石承中“淘书”的脚步也在山与城之间不断地丈量。他喜欢抽空去县里、市里的旧书摊逛逛。日子久了,石承中与那些贩卖旧书的商贩加了微信,建立了友谊,享受着旧书本的“首选权”。《花垣文史资料》《花垣县志》《湘西文史资料》等乡土书籍都是他在旧书摊淘到的“宝”。光是《辞海》,石承中就买了两个版本。第一次买的是1977年出版的,后来看到了1999年出版的《辞海》,发现书里的内容更全面丰富,他心一横,于是又买了新版本。
石承中像收藏古玩一样收藏着书籍。他的卧室里有“三大宝”,一是书桌,二是床,第三就是满地板满书架的书本了。书桌靠在卧室门边,桌上是笔、笔记本和书本;床是一米五的木板床,紧挨书桌躲在卧室的角落里,床头床尾也摆满着书籍。卧室里其余三面都是书架,中央又立着三个高高的书架。整个卧室挤挤挨挨、严严实实的,空气里全是书墨的醇香。三两只蜘蛛趴在书架的缝隙里睡着了,也许,还有蜘蛛也怀着浓厚的书香沉沉入睡,做着酣然的美梦。
石承中的书分门别类的放着。这些书大致可以分为实用类、文学类、历史类、政治经济类、湖湘文化类、红色经典类、国际文化类、书画摄影类、计算机软件类等20多种。书本数量每年都在增多,分类每年都在增加,编号每年都在增大。现在,石承中已经拥有近2万册的藏书了。这些藏书,让他成为了村里最富有的人。
石承中的财富不止于书本,还有丰厚的藏报。在他家粮仓的一角,昏暗的光线也掩藏不住那些层层叠叠如宝藏般的旧报纸。借着手电筒的光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南日报》像抱团乘凉的老人,他们靠着木板墙,或眯眼休息,或窃窃私语。比如《团结报》,石承中是从1969年开始收藏起来的。他按照年份月份,从下到上一年一年、一层一层的垒起来,垒起了一份报纸的艰难历史和光辉历程。石承中的这份痴迷和毅力,就连村里的百年老树,也会为他拍手称快。
石承中说,小时候,他的名字叫“石成中”。“成”,是实实成成地把书读好,他希望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他改名“石承中”。“承”,是继承和传承。凭着几十年来读书写作打下的基础和练就的才能,在工作、农忙和读书之余,石承中还收集整理村里的民间故事、民俗文化、族谱村史等。如今,石承中已多次参加《花垣年鉴》的编写工作,他撰写的“苗家酸菜”“斑鸠豆腐”都收录进了“花垣文史资料饮食篇”中。
百里苗乡痴迷山水,书痴石承中是山水苗乡里的一篇隽永的文化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