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金秋的中华大地,迎来了又一个收获的季节。正值全国各地掀起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之际,10月28日,中共湘西自治州委机关报——《团结报》迎来了启用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报头七十周年纪念日。
对于《团结报》而言,70载春秋,太长久,20多万个大小版面,数千幅(帧)图片,难以精准计数的方块文字,现每年近4万份的发行量,在湘西出版行业历史上留下文化的印记。70个冬夏,又很年轻,这个湘西新闻出版事业的排头兵、领头羊,正活力四射,只争朝夕。
《团结报》的前身是1949年12月1日创刊的《湘西新闻》,1950年1月1日更名为《湘西日报》。1952年10月1日,《团结报》出版了第一期创刊号,1952年10月28日,隆重启用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报头至今。创刊以来,《团结报》始终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坚持守正创新,以彰显民族特色、讲好湘西故事、传播好湘西声音的使命和担当,就牢记在历任社长和总编辑的心里,镌刻在一代又一代报人的记忆深处,记录在报社编印的《优秀新闻作品集》《优秀副刊作品集》《版面中的家国大事》系列丛书的字里行间。
70年来,一代又一代团结报人,筚路蓝缕、孜孜矻矻 ,始终如一、接续奋斗,须臾不曾动摇。以“正”当头,以纸为媒,架起了编读之间往来的桥梁,将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群众语言,“飞入寻常百姓家”,浸润到湘西的山山水水,让世人在中国的时空地域上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多彩的湘西。
● 初心不改: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
政治家办报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新闻舆论工作的一贯主张,也是我国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保障和基本经验。
1959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到,报纸办得好坏,“要看你是政治家办报还是书生办报”。他明确指出,“我是提倡政治家办报的”。此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所处时代和社会发展阶段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政治家办报思想的原则内涵和科学外延,成为指导我国新闻工作的一贯主张,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超政治智慧。
在新兴媒体快速发展、舆论环境空前复杂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拓展了政治家办报思想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提出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原则。他强调,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
《团结报》伴随着湘西州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报社三易社址,报纸由最初的四开四版周三刊黑白小报,发展到现在的对开八版周七刊彩色大报;由最初的手摇脚踏式印刷,到现在的激光照排胶版轮转机印刷。在发展的时间轴上,变化的是条件,不变的是恪守政治家办报的思想。她与时代共进步,真实反映百姓呼声,奏响了一曲曲时代交响乐。
党的十八大以来,《团结报》作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充分发挥党报、党网的舆论引导作用,让党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广、更深入。
翻开已发黄的报纸,我们清晰地看到,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饱含着对湘西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殷切期望,挥毫写下“团结报”这三个遒劲有力、浑厚雄伟的大字,给湘西自治州和团结报社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22年6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公开出版发行。为了把这本承载着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新著学习好,《团结报》开辟专门版面,先后七次刊发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州委宣讲团成员、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学习体会文章,有力地渲染了学习氛围。
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及会后,《团结报》进行了特别报道,开设“二十大时光”“党代表面对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栏目。报纸及其所属新媒体及时把党中央声音传达到基层,刊发各部门学习宣传会议精神的动态新闻,生动践行了党媒姓党、一心向党的政治属性。
生产建设一线、农村田间地头,是新闻的“富矿”。近几年来,《团结报》紧跟州委、州政府的发展思路,不仅从理论上进行解读阐释,而且还安排记者深入一线抓好全州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全域旅游等重点工作的宣传报道;跟踪报道张吉高等级公路、常吉(龙吉、凤大、张花)高速公路、张吉怀高铁、湘西机场、凤凰磁悬浮等重点工程、重头项目;大力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典型经验。特别是州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围绕打造“三区两地”、建设“五个湘西”加油鼓劲,湘西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发展信心,凝聚起建设现代化新湘西的强大精神力量。
● 生生不息:完整记录湘西发展
一种技术,在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的变迁中洗尽铅华,实现从单一纸媒到报网微端视全媒体融合的飞跃发展。
一条红飘带,串起17块展板。报社报史陈列室里,可以纵览《团结报》过往烟云,看到一起向未来的坚定信心。
一条兄弟河,流淌了千万年。它奔流不息,流走的是时间,永驻的是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湘西各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与中华民族共进步、同发展。
总有那么一个时间点,令人难以忘却。如果说,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为《团结报》题写报头,饱含的是对湘西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殷切期望,那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则是对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深情牵挂。
201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亲临我州凤凰县菖蒲塘村、花垣县十八洞村视察,并在十八洞村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从此,湘西州的脱贫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时代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拉开了历史大幕。此后几年,湘西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进而迈向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
如今,菖蒲塘村已是人均收入2万多元的水果专业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十八洞村创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村级鲜活样本,成为了国际减贫史上的重要地标和新时代红色地标。11月3日这一天,通过地方性法规确定为“吉客节”(苗语:感谢、感恩节之意)。
为深入把握精准扶贫这一理念,作为基层党报,必须真实、客观、完整地记录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辉煌历程。为此,报社强化“头部思维”意识,加强重大活动策划。广大编辑记者精心组织,深入采写,用生动事例为决战脱贫攻坚摇旗呐喊、擂鼓助威,用鲜活话语展现湘西州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讲好湘西州精准扶贫故事,传播好精准扶贫“湘西经验”,为决胜全面小康汇聚起强大精神力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018年11月8日,由团结报社社长、总编辑田应明亲自策划的“今日十八洞”大型融媒体直播栏目开播。该栏目安排2名记者蹲点十八洞村,坚持每天以图文、视频融合传播的形式直播,从不间断,至2020年12月31日结束,历时784天,为中国新闻史上所罕见。该栏目获得2019年度“湖南新闻奖一等奖”。
2020 年10月,时值脱贫攻坚决胜年,团结报社策划、承办了全国百名社长、总编辑“精准扶贫看湘西”全媒体大型采风活动,21个省(市、自治区)98家主流媒体的近200名社长、总编辑参加。活动后,全国各媒体聚焦湘西精准扶贫的新闻稿件超100多篇、专版宣传40多个,引发了新华网、人民网、搜狐、抖音等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的二次传播,网络浏览人数超亿人次。这次活动,形成了“刷屏效应”,进一步提高了湘西在全国的知名度。
………
进入新时代,湘西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这些年,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战贫斗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在中国脱贫的光辉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湘西篇章。湘西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呈现新气象,处处生机勃发、鸟语花香。
2021年12月6日,暖阳洒向大地,高铁吉首东站站前广场红旗招展,鲜花盛开,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洋,湘西各族群众脸上挂满喜悦,热烈庆祝张吉怀高铁开通运营。广场上、出站口、首发列车上,一群身着“团结报”标志的记者们一边采访,一边向旅客发放当日庆祝高铁开通特刊。高铁驮着特刊,带着“湘西”驶出了湘西,驶向了全国。
以纸为媒,《团结报》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华文化进行了生动阐释,转化为湘西大地上的生动实践,谱写了一曲曲记录湘西发展的生生不息的华美乐章。
● 塑树精品:同向发“四力” 沉浸染底色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袭击武汉。2月,湘西医疗队奉命驰援。影视中心制作的州人民医院护士黄娟在出征仪式上“泪奔”的现场短视频,收获8000多万的浏览量,280多万个赞,形成了一种现象级爆款。
2020年5月,湘西网制作了一张海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团结报社一名记者背着行囊行走在乡间田坎上,他回眸一笑,抬脚瞬间已然看到靴底沾上黄泥;与他“同框”的另外一名记者,手持采访本神态自如。海报一出,引来众人围观。
2020年12月,由团结报社与济南日报社共同建设的湘西“精准扶贫网上博物馆”开馆运营,“试水”了报社虚拟场馆建设业务。
2021年7月,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湘西网策划直播《湘西“红色五地”联唱山歌给党听》,浏览量达53303人次。
2021年8月,《总编辑有约》栏目约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张向阳到访谈现场。主人公声情并茂地讲述他的经历,似乎把大家带到在八面山上扶贫期间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
………
如此事例,这番景象,方寸纸格内、横竖屏幕间随手可翻阅到。这是《团结报》媒体矩阵更贴近受众的最好例证。
《团结报》既有党报的政治面孔,又不乏欢快活泼的内容与形式。编辑记者认真践行新闻“三贴近”原则,不断练就过硬脚力,敏锐眼力,灵活脑力,非凡笔力,并以此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常态化走转改。编辑记者纷纷深入基层练本领、抓活鱼。“新春走基层”活动持续开展了十多年,群众的面孔、农村的变化跃然纸上;“中高海拔贫困片区行”、旱情集中采访等系列报道,应时局而生;2020、2021、2022连续三年,分别确定不同主题,开展了脱贫攻坚、红色湘西·逐梦前行——百名记者百村行(看百年巨变)蹲点采访活动,有力呼应了大局与形势。在走转改活动中,一大批年轻记者得到了锻练,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得以“面世”,在全省、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全省市州党报年度新闻评奖中斩获不同级别奖项。“今日十八洞”融媒体直播堪称记者走转改的典范。
强化新闻策划。近年来,《团结报》重点推出了州庆6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等大型主题报道的宣传策划。特别是“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被评为国家5A景区,湘西州“精准扶贫·首倡之地”旅游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后,“文旅周刊”专辟“十八洞新时代红色地标”专栏,定期推出动态文章。这个景区与永顺塔卧、龙山茨岩塘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形成“犄角”之势,促进了湘西州红色旅游升温升级。通过一系列策划,形成了重大主题主旋律多重唱的局面。
弘扬民族文化。湘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团结报》深耕湘西文化沃土,土家族毛古斯、苗族鼓舞、赶秋、辛女传说、巫傩文化等极富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得到全方位展现,显示出其独特魅力;孙健忠、蔡测海、田耳、彭学明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从“兄弟河”流淌而出。“湘西百年老照片”“寻找湘西活化石”“睛点湘西”等一系列专栏专版,受众可从中触摸文化的灵魂;《穿越酉水 探秘湘西》大型文化之旅科学考察活动,湘黔两省8家媒体一同《溯源沅水 文化寻根》大型采访活动,突显了湘西这两条母亲河特有的文化灵性;《走进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寻梦浦市》等专题报道,使湘西的兵战文化、商贾文化、建筑文化等有了印证;而中国南方长城(苗疆边墙)的史实确认、里耶秦简的惊世大发现、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的成功申办,报纸以专版的形式进行了延伸和拓展,有力推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走出湘西,走向全国,并不断滋润我州的文化旅游产业之魂,擦亮这一方山水的文化名片。
宣传重大典型。抓重大典型报道,凸显党报功能。21世纪以来,先后推出了“为民书记郑培民”“扶贫司令彭楚政”“最美乡村医生田蕊”“人民的好干部龙清秀”“身残志坚的赵小琼”“好支书向代兵、杨兴刚”“山路十八湾”“最美导游杨欢”“矮寨最牛交警”,扶贫英雄向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及“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十八洞村等一批又一批全省、全国典型,引起了强烈反响。矮寨交警的事迹被编写并拍摄成电视片,十八洞村的脱贫事迹经媒体推介后,无数游客纷至沓来,老挝革命党总书记本扬还亲临十八洞村观摩学习,对中国的扶贫方略盛赞有加。以纸为媒,编辑记者通过践行“四力”提升新闻媒体“四力”,全方位展示湘西的经济发展、自然风光、文化特质、优质资源等,历代报人从这一方山水中汲取了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让报纸出版更好地与时代同行,湘西正大踏步走向全国。
● 精益求精:以匠心致初心
报纸出版是一项精细活,也是一项技术活。办好一张报纸,必须发扬工匠精神,以策、采、编、校、印的匠心致办报初心。
在团结报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其细致、细心、严谨、地道,使得州外受众从《团结报》了解到一个全面真实、立体可感的湘西。在报社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为《团结报》题写报头七十周年征文中,收到本埠、外地通讯员来稿100多篇,先后刊发了60多篇。报人从中感悟到,作者用笔头倾诉自己与《团结报》的不解之缘,这是读者对《团结报》办报方式与成果的一种认同。
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如今的《团结报》已不再是一张单一的报纸,在全力构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传播新格局,已形成“一报一刊一网三微两端”(《团结报》《民族报业》会刊,湘西网,湘西头条微信公众号、湘西网新浪微博、“身边”微视频,湘西网PC端、红湘西新闻客户端)的全媒体矩阵。
2021年,报社记者现场制作州委党史学习教育四个专题学习的现场短视频;每年全州“两会”,客户端播发新闻快讯;拍摄特殊环境下采访对象的表情,精心制作剪辑“总编辑有约”“名家访谈”。新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编辑记者必不可少的一门新功夫。
对于新功夫,既要拿得起,播得好,更要叫得响。注重速度,选择角度,体现温度,先端后微再网再报,是报社对编辑记者现场新闻的采发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近年来,团结报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促使领导干部“过关”互联网,着力做好网上舆论工作,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重塑编辑记者形象,重构策采编发流程,推动媒体转型发展,推动党管媒体落到实处。
可以说,报社每天24小时都有人上班。采编岗位精致精细管理的清风,吹拂到录入、校对、印刷、行政管理各个岗位上,形成了协调一致的局面。
走进报社印刷车间,有这么一个场景,看后你不得不折服匠人的智慧,因为它真的很牛!年近60岁的出版部副主任周乐耕,他潜心钻研、自主研发的一项印刷自动供墨技术取得成功。此项新技术的运用不仅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节约印刷原材料,还大大提高了报纸的印刷质量。
周乐耕痴迷于钻研印刷技术,遇到一些机械故障时,经他手后总会迎刃而解。经询价,新购置一套油墨预置设备系统需近100万元,而在周乐耕的主持和倡导下,通过技术创新,资源回收,每年可为报社节省资金10多万元。省内印刷界的“技术尖兵”,团结报社的“印刷工匠”称号,对他来说可谓是实至名归。
对采编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开展月考核、双月优稿评定活动,对行管后勤、印刷人员开展生产能手、优质服务标兵评比,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正是有了一大批编校印管不同岗位的匠人,他们以匠心致初心,促进党报的高质量发展。《团结报》多次在全省党报编校质量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全省印刷质量二等奖、三等奖,已跻身湖南省“一类报纸”“十佳报纸”行列;湘西网多次荣获“最具创新力品牌奖”;报社是“湖南省文明单位”;涌现出彭文海、岳跃强、周胜军、彭宁、石健等一大批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十佳记者、湘西第一届第二届“武陵人才”等等 。2022年,团结报社社长、总编辑田应明入选全国“百名优秀报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团结报》以纸为媒,讲好新时代的湘西故事;以纸为窗,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湘西形象;以纸为桥,搭建连接上下的广阔平台;以纸为弦,拨动民心相通的时代强音。
70年,犹如白驹过隙,恰似风华正茂。进入新时代,团结报人感恩奋进新征程,誓做精彩湘西故事的讲述者,弦歌不辍,踔厉奋发,勇立潮头,勇毅前行,让神秘湘西不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