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名猛 龙文玉 谭必文
秋日阳光下,凤凰县新场镇官寨村的油茶基地里,栽种不足两年的油茶树上结出了累累油茶果,套种在油茶树间的一茬一茬的雪茶,叶片青翠欲滴,嫩绿的“龙须”四下伸展。
新场镇位于凤凰县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辖区面积104.6平方公里,全镇共辖17个村、1个社区,9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930人。全镇共有脱贫户1576户5988人,其中稳定脱贫户1454户5591人。
今年来,凤凰县新场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各级决策部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画卷。
服务支持 壮大产业振民心
“现在,我们的雪茶除了极品‘龙须’外,普通的叶子也能卖2元一斤,又能给村民增加不少收入。”近日,记者来到凤凰县新场镇古林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陈送兵高兴地说。
古林村是一个有607户、2300多人的合并村。全村种植猕猴桃1030亩、雪茶400亩。去年,在村里大户能人的带动下,张家界市的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里达成雪茶购销合作协议,村民的雪茶种植没有了后顾之忧。“现在村里的雪茶,鲜叶每公斤32元,销出去的雪茶每公斤村集体抽取4元。今年全村卖出雪茶2万多公斤,村民获得雪茶产业收入50多万元,村集体获得收入8万多元。”陈送兵介绍,在县雪茶办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里建起了雪茶初加工厂,一举成为全镇的雪茶产业发展中心。村里的雪茶产业越做越大、村民发展产业意愿越来越强烈。“估计明年全村雪茶种植面积会突破600亩,五年内突破1000亩。”陈送兵说,到目前,村民报告明年种植雪茶的计划比今年的种植面积增加了120多亩。
雪茶种植成本低、技术难度也不是很高,前期投入较少,实际效果很好,而且是当年种植当年见成效,大家都爱种,村里的留守老人基本上都有种植。64岁的村民杨丽梅家里栽种了5亩多雪茶,一年下来有3万多元的收益。她说:“雪茶种植起来不麻烦,我们年纪大的也能做,比起以前种包谷、大豆强。”
新场镇党委书记徐靖介绍:“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实现产业振兴。我们加强了各村产业发展的指导服务,让农村在产业发展中活起来、火起来,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动起来、富起来。”近年来,镇里持续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扩面提质,利用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培育好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各类专业合作社,加强对小农户带动能力,形成了产业发展的“新场品牌”,打造出官寨—木根塘万亩油茶产业带、火马—牯牛千亩蚕桑产业带、合水—火马苦荞育种套作千亩产业带和寸金—长田—先锋—枫木林—大岔千亩蔬菜产业带。
规划引导
拓展产业全链条
新场镇合水村。
小河两岸的稻田里,成片开着紫粉色小花的苦荞,在秋风中随风摇曳。
闭上双眼来一次深呼吸,清幽的苦荞花香扑鼻而来。此刻,脑海里闪现出的是苦荞收获时人们的喜悦。
合水村有443户、1672人,全村耕地面积1912亩,其中水田1112亩,旱地800亩。2018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周美亮研究员牵头组建了武陵山区荞麦种质资源扩繁及新品种选育团队,他们将合水村确定为武陵山区荞麦种质资源扩繁及新品种选育基地。今年,基地面积扩展到近50亩。
“近水楼台先得月。”合水村有专家、有良种,村民们乐意种植苦荞。
“苦荞是间隙性农作物,一年还能种植春秋两季,每年春耕前种,春耕后采,不耽误种水稻。水稻收获后,闲置的农田又可以种植秋季苦荞。”合水村村支书王平松说,“苦荞一亩产量只有300来斤,价格在3.5元每斤左右,靠这个致不了富。但一年两种,每亩收益也可以到2000元,能补充种植其他作物的花销,等于提高了土地的产值,大家觉得划算。”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村里每年都种有200多亩苦荞。
其实,合水村发展苦荞产业不仅育种、种植,还有深加工,全产业链雏形初现。坐落在合水村的凤凰鑫晖薯业公司就是一家包括苦荞在内的粮食加工企业。通过这家企业,附近村寨每年生产的苦荞、南瓜、紫薯、绿豆、玉米,甚至还有猕猴桃,都被加工成为苦荞粉、南瓜粉、紫薯粉、绿豆粉、玉米粉、猕猴桃粉等特色粉条,然后远销周边地区以及更远区域,逐渐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品牌。
为拓展好产业链,新场镇合水村充分发挥武陵山区荞麦种质资源扩繁及新品种选育基地优势,通过规划引导,不仅全镇发展苦荞8600多亩,还因地制宜探索了“苦荞+猕猴桃”“苦荞+油茶”“苦荞+柑橘”等新的增收路径,为苦荞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支撑。
新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麻正规介绍:“发展苦荞产业,我们镇的优势是有资源、有技术、有市场。我们要做的就是抓好乡村振兴和整治农田非粮化这一契机,规划好引导好拓展好苦荞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突出特色
产业发展求高效
在火马村,返乡创业人员付知平与村里的46户脱贫户,整合了火马村、木根塘村、官寨村的1000多亩土地,开发了千亩猕猴桃基地。
这个基地同时也是武陵山区猕猴桃套种苦荞示范基地。在付知平的猕猴桃基地,每年都会种两季由合水村的武陵山区荞麦种质资源扩繁及新品种选育基地选育出来的苦荞。“苦荞种子、种植技术都由武陵山区荞麦种质资源扩繁及新品种选育基地那边提供,苦荞成熟后,由订单企业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收购,我们负责栽种管理,增收很稳定。”付知平说。
与火马村毗邻的官寨村过去一直以铅锌矿区而闻名。2016年,凤凰县依法关闭了这里的铅锌矿。2017年,官寨村在村支部书记王志平的带领下,开始发展油茶产业。刚开始,王志平带领村支两委及部分党员种了100亩油茶试试看。由于新造油茶生长缓慢,需要四五年才能见收益,群众对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并不高。
为提高油茶效益,在专家的指点下,王志平带领部分油茶种植户尝试在油茶树下套种黄精。结果到2020年,套种的黄精亩产超3000公斤,实现了大丰收,而且每公斤20元的卖价让大家收获感满满。有了套种黄精的成功,官寨村的油茶产业全面采取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思路。在坚持油茶产业的同时,在油茶树下套种短期可见效益的苦荞、黄精、雪茶、油菜、魔芋、烟叶等。此时,之前种植的油茶树开始挂果,群众看到了希望,种植油茶、套种产业的积极性瞬间高涨。截至目前,官寨村共种植油茶6000余亩,套种苦荞2200亩、黄精600亩、魔芋150亩、雪茶300亩、油菜500亩、烟叶350亩、迷迭香400亩。
而在新场镇,“套种”成了村里的热词,而“套种”经济成了新场镇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在这里,有着1万多亩的油茶、2000多亩的蚕桑、1100多亩的葡萄、1.5万亩的猕猴桃、2000多亩的雪茶,以及烟叶、稻花鱼、黄精、板蓝根、五倍子、小黄姜、花卉苗木、八月瓜、蔬菜……
正是这些渐成规模的农业产业,驱赶了田野的荒芜,鼓起了村民的口袋,坚定了发展产业的信心,更是激发了大家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富民强村
发展产业有奔头
“发展产业就是要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让村集体有能力为村民办好事、做实事。”新场镇党委书记徐靖说。
如今,在新场镇的18个村(社区),有能力有条件的村民都有属于自己的增收致富主打产业,村村都有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新场镇着重拓宽各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茨岩社区发展起了种养合作社、牯牛村组建了劳务公司,各村集体经济不再靠“输血”过日子了。
大坡村是新场镇的“明星村”,该村1028亩高山刺葡萄和410亩雪茶既是村民发家致富的“宝贝”,也是村集体经济的“摇钱树”。村里的集体经济产业主要是雪茶厂分红、避雨棚出租、新品种葡萄园出租、冷藏库出租、鱼塘出租、农庄收益……今年村集体经济预计收入13万元,其中农庄5万元,雪茶厂分红1万元,避雨棚租金2万元,葡萄园租金1万元,冷藏库租金4万元,鱼塘出租4000元。照这个发展趋势,3年后,村集体经济即可达到50万元以上……
牯牛村原来是集体经济空白村,近年来通过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有了着落。“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两个方面来源,一个是电商平台分红,每年有2万元,另一个是迷迭香产业分红,每年有2.4万元。”牯牛村党支部书记谭必勇说,“我们想组建劳务公司,由村合作社与村民共同出资购买施工设备,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为村集体经济提供收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要,是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发展的源泉。
就凤凰县域而言,新场镇“不靠边、居中间”,在县里的工作铺排、项目安排上,似乎还把她当个“小”乡镇来看待。而今,新场镇着实已长“大”了,曾经获得的荣誉一摞摞,其长“大”后的模样更是让人另眼相看,呈现出一幅幅崭新的场面。镇党委、政府全力振兴产业的干劲犹如声声惊雷,震响了“居中间”的村村寨寨,走出了一条具有新场特色、行之有效的产业振兴之路,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本版图片由凤凰县新场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