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11月03日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奋力书写新时代土家苗寨的“山乡巨变”

——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湘西州9周年之际

中共湘西自治州委书记 虢正贵

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 龙晓华

浓浓关怀暖民心,殷殷嘱托催奋进。9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民族地区贫困群众的深情牵挂,不辞辛劳来到湘西州考察,在十八洞村与干部群众促膝交谈、共话脱贫,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由此指引湘西各族人民大踏步走上了摆脱绝对贫困、圆梦全面小康的光明大道。湘西各族人民由衷地感恩总书记、感恩党中央!

这些年,湘西州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感恩奋进,以愚公移山之志和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鲜活样本,成为了国际减贫史上的重要地标和新时代红色地标,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进而迈向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如今的湘西,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正以昂扬的斗志、铿锵的步伐迈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列为新时代十年来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在中国脱贫的光辉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湘西篇章,湘西各族人民感到无比自豪和无上光荣。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湘西州作为脱贫地区,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是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州上下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围绕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和民族地区团结奋斗共同富裕标杆区,以更加强大的前进动力、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更加坚定的必胜信念,扛牢首倡地政治责任,把脱贫成果巩固好,把乡村产业发展好,把基层组织建设好,把乡风文明提升好,把人居环境改善好,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以实干实绩赓续首倡地时代荣光,以“湘西之窗”展示“湖南之为”“中国之治”。

坚决守住防返贫这条底线。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重要指示,把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和底线任务,坚持四级书记带头抓,层层拧紧责任“螺丝”,保持人员不散、力度不减、工作不松。要突出抓紧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两个环节”,抓牢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两个关键”,抓住重点帮扶村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两个重点”,抓实农村集体经济和扶贫项目资产“两个基础”,全面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成果。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扛牢压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千方百计保障粮食安全。强化问题导向和风险意识,坚持以大概率思维防范小概率事件,严防产业失败、因病因灾返贫、群众失业等各类风险,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紧紧抓住产业就业这个根本。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就业稳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门路。必须把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破题之举,立足资源优势,遵循市场规律,顺应群众意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林则林。提质发展茶叶、油茶、烟叶等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积极发展庭院经济,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做到县县有主导产业、乡乡有主打产品、村村有支柱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收入来源。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加销一体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持“多条腿”走路,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由单一型向产业开发型、文旅发展型、商贸物流型、服务生产型等多元化发展格局转变,同时完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在做大“蛋糕”中分好“蛋糕”。要多措并举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条件促进就近就地就业,让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突出抓好乡村建设这个重点。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举。要坚持把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来抓,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升级农村道路、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健全农村物流快递网络,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抓紧实施以大兴寨水库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加强乡村应急处突队伍建设和防疫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五美”创建,全面抓好“厕所革命”,依法规范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统筹抓好农村面源污染、垃圾和污水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牢牢扭住乡风文明这个关键。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坚持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一起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精神世界。深入开展全域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景区和平安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广大群众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涵养时代文明新风。

全面筑牢基层组织这个堡垒。“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要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加强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按照尽锐出战要求选派好驻村第一书记,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全面强基层、夯基础、固基本,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引领保障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选派优秀干部、吸引优秀人才下沉基层、扎根农村,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以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

接续擦亮十八洞这张名片。这些年,十八洞村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诸多“国字号”殊荣,成为了国际减贫交流基地和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生动缩影,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简史》。要继续做好“精准扶贫从十八洞村出发”这篇大文章,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绿色”资源,秀好“古色”文化,在提升思想高度、三产融合发展、建设美丽家园、全域文明创建、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走在前列,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典范村,进一步擦亮新时代红色地标品牌,让十八洞这面旗帜在乡村振兴路上始终高高飘扬。

--> 2022-11-03 ——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湘西州9周年之际 1 1 团结报 c99958.html 1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奋力书写新时代土家苗寨的“山乡巨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