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11月07日

秋日去赶场

新乾州农贸市场。 杨贤清 摄

赶场日常之甜酒 。

赶场日常之理发。

张国祥

赶场是湘西人的生活日常,以家庭主妇为甚。遗传了父亲基因的我,并不擅长家务事,因此从小到大都很少赶场。做生意更是没有灵性,记得唯一一次,那还是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时,看到与我同龄的青年男女利用后山竹林资源,削冰棒签卖,我也跟着学做,辛苦十天半月,将削好的冰棒签一百根一把捆好,约有十余把,跟着同伴清晨出发,步行三十余里赶到县城冰棒厂去卖。可临到验收我的冰棒签时,收货人却说我的冰棒签不合格,拒绝收购,看着同伴的冰棒签变成了现金,可以吃粉买油粑粑,而我的冰棒签仍然躺在地上成为垃圾,当时就恨不得地面有缝钻进去,躲着同伴悄悄地丢掉废品冰棒签,空着肚子往家赶……事情虽过去了几十年,可现在想起仍记忆犹新。

前一段时间,听说乾州农贸市场搬迁到社塘坡西门口去了。市场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占地96亩,8000个摊位,1300余个铺面,停车位480余个,项目规模是旧市场的3倍,也是湘鄂渝黔最大的市场。

被好奇心驱使的我,突然想去西门口赶场了。不为买东买西购置物品,只想感受一下人间烟火气和浓浓的乡愁。在球友的邀约下,搭上球友的车与朋友直奔西门口。我们仨都是第一次去新地方赶场,路线不熟悉,只能依靠导航开路,从团结广场出发,约40分钟后,看着社塘坡西门口旷地上,一栋三层楼房外墙上写着“乾州农贸市场”几个大字,我们到了。

停好车,球友和朋友忙于采购,买这买那;而我的主要目的是观光采风拍照。于是,我与他俩“分道扬镳”,随着赶场的人流走进了乾州农贸市场。

高楼和苗木大棚被数十米的空旷地带隔开,我沿着斜坡往市场里面移动,人们的吆喝声,鸡鸭声,混合着炸爆米花的机器声等,不绝于耳。穿行于斜坡坪场的各个摊位前,横过斜坡,从一楼爬上二楼,再上三楼的肉食区、小吃区、农具区、蔑货区、服装区……内容丰富,商品齐全,琳琅满目,要啥有啥。在市场内边看边问边想,乾州农贸市场给我留下了“早”、“多”、“特”、“廉”的深刻印象。

早,是赶场的人到得早。那天我们早上七点出发,到市场还不到八点钟,然而卖东西的人摊位、门面已经摆满了出售的商品,一切准备就绪,买东西的人一波接一波涌进了市场,讨价还价,选购商品。这时,我来到一对中年夫妇的水果摊前,买水果的人还真不少,空当时候,我问老板每天几点进入市场,他告诉我他是腊尔山人,现居吉首,在吉首有水果摊门面,也赶附近的乡场,远一点两三点钟就要起床,吉首离乾州市场算近的,也要四点钟起床才搞得赢。是啊,为了生活大家都不容易。

多,是赶场的人多、商品多。市场的楼上楼下、场里场外摊点林立,顾客接踵。据说乾州农贸市场赶场高峰期多达两三万人。市场繁荣,商品齐全,从吃的、穿的、用的,到生的、熟的,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如网红粉嫂摊,张氏甜酒摊,田哥猪肉摊……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特,是商品具有湘西特色。宋祖英的一首婉转悠扬的《小背篓》,将湘西背篓唱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在市场二楼的蔑货行,见到了大小不同、式样各异的湘西背篓,这成了农贸市场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当我来到一排排锄头把摊子前,顾客正在和摊主师傅讨价还价,引起了我的好奇和兴趣,这里有锄头把卖,师傅可当场帮顾客装好新买的锄头,回家就能直接使用,十分便利。苗族服装摊前,身着苗服的老板娘和几个苗家大嫂跳起了苗族舞蹈,我立马按下相机快门,记录下那美丽的瞬间。银器是苗族人身份的象征。过去苗族多次迁徙,将集聚的财富浓缩成各种银饰携于一身,约定俗成,传承至今,苗族人仍有佩戴银饰的习惯和爱好。银饰摊是乾州农贸市场的一大特色。伫立在银光闪闪、五花八门的银饰摊前,一个古老、勤劳、崇尚美的少数民族形象在眼前浮现,让人钦佩。特色山珍美味触碰着赶场人的味蕾。从山上刚捡回来的新鲜枞菌,乌红油亮;红色的河虾、褐色的水蜈蚣,成了顾客的抢手货;白胖胖的野蜂儿、黄澄澄的土蜜糖受到顾客的青睐;祖传秘方酿制的醇香飘溢的甜酒早上就售罄……

廉,是物美价廉。市场上售卖的土特产品多半是附近居民自产自销,减少了中间环节,价格品质相比于普通超市更高性价比。水果摊的王女士告诉我,临近下午快散场时,一些商贩和居民会来个商品大甩卖,白菜、水果卖堆堆;酸菜、豆丝卖碗碗;冬瓜、南瓜卖个个。虽然东西是选剩下的卖相稍微差点,但胜在价格便宜,食物天然绿色。老农贸市场没搬迁前,妻子曾多次邀约同伴赶乾州下午场去买菜,我这才知道,原来是下场了买菜更实惠。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张国祥摄

--> 2022-11-07 1 1 团结报 c100132.html 1 秋日去赶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