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龙益民
父亲生前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同时也是共和国历史上首次评选出的“全国优秀班主任”金质奖章获得者。1953年,父亲从原吉首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直到他60岁退休为止,教龄长达39年。而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有11年是在保靖县城的迁陵小学当老师,可以说是迁小的资深校友了。
1953年,父亲从中师毕业后就被分配到迁小工作。后1958年调离迁小。直到1981年,才与我母亲一道又被调回到的这所小学,重新回到他职业生涯起步的地方。离开迁小的23年,父亲分别在昂洞、大湾、卧党、毛沟等多个乡村小学教过书,但最让他魂牵梦萦的,还是迁陵小学。
在这里,风华正茂的父亲“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受当时风靡全国的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影响,立下了终身从教、愿做一辈子“孩子王”的初心;在这里,年过半百的父亲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除了“全国优秀班主任”外,在迁小期间父亲实现了多年的入党愿望,在迁小期间他连续担任三届县政协委员,并一度担任教育界政协委员的召集人,父亲还受县政协领导委派,为开发保靖旅游资源而与相关人员一起前往北京,先后拜访过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顾委常委的王首道,湘西籍著名作家沈从文。与沈老夫妇一道品尝了特意带去的保靖特产菌油,与王老在其家门前合影留念,还完成了请王老为县里旅游景点赐墨题词的任务……
这些经历对于当了一辈子小学老师的父亲来说,足以让他成就感满满。因此父亲经常说:“迁小是我的职业福地,是培养和造就我事业有成的难得平台,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而这种感恩之情不只是表现在口头上,还积极落实于行动中,父亲经常为维护县里中小学老师的合法权益仗义执言,为保障迁小的健康、绿色发展竭尽全力。
2006年10月,退了休的父亲和母亲随我从湘西来广州定居。2012年1月,80岁的父亲与世长辞。在此之前,我曾陪同父亲回过迁小一次。看到迁小又焕然一新,父亲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年青的校领导们治校有方,并将父亲作为“杰出校友”放进了“百年校史”的展板里,父亲也深为动容。
父亲去世后,我与母亲和三位妹妹商量,决定将父亲生前视为“镇家之宝”的那枚“全国优秀班主任”金质奖章连同获奖证书原件,一并无偿交给迁陵小学,由组织上永久保管。我给学校写了一封信,表示父亲生前在迁陵小学先后工作了15年,深受学生及家长的爱戴,也得到了组织上的表扬与肯定,在1983年开展的首届全国中小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中, 荣获“全国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并于 1984年4月获得中央有关部门联合颁发的金质奖章一枚、荣誉证书一份。上述情况已载入《保靖县志》。如今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为感谢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及同仁对我俩一直以来的关怀与帮助,也是为了表达龙老师生前最后日子里对迁陵小学的思念之情,经全家商议,同意将“全国优秀班主任”金质奖章与荣誉证书原物无偿捐赠给学校,同时拟捐赠的还有由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颁发给他的“1984年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先进个人奖状一份,恳望学校接纳为盼。迁小收到信后接受了我们的捐赠诚意,并于2012年5月某天,由当时的彭校长代表学校接收了所捐之物。从此,作为迁小资深校友之一,代表父亲一生最高荣誉的物件就永远归属于培养、帮助与信任他的迁陵小学了,其终生从教、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职业追求与梦想,也将与家乡的小学义务教育事业永恒长存!
一转眼,距离捐赠那天也过去已经整整10年了。那枚父亲用毕生的执着与坚毅、智慧与辛劳换来的金质奖章,已经并将永远静悄悄地收藏在保靖县迁陵小学的档案室里,春华秋实,寒来暑往,与薪火相传的迁小师生学子及校友们一起,见证着这所百年老校的荣光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