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作满
做编辑工作,经常同文字打交道。阅读来稿中,特别是青年朋友的来稿中,发现有些词语经常写错。如今互联网甚至电视上错别字也不断出现,因此,错别字现象确实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趁编稿的闲暇,顺手将几个常被误写的词抽出来,略加考释。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的《咬文嚼字》,虽是小刊物,却有大家风范,又很实用,建议作者编辑朋友们看看,或许有所裨益。今日写这篇文章也姑且来咬文嚼字,不对之处,恳请指正。
“炮竹”还是“爆竹”
鞭炮是民间婚丧等活动中的常用之物,有的人在写文章时写成“炮竹”,不对,应为“爆竹”。《现代汉语词典》中“爆竹” 词条释义为:“用纸把火药卷起来,两头堵死,点着引火线后能爆裂发声的东西,多用于喜庆事。也叫炮仗或爆仗。”
那么,为什么叫“爆竹”呢?原来,古时以火燃竹,毕剥有声,称为“爆竹”,用以驱鬼。至六朝时始用于元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到后世才变为除旧迎新之意。火药发明后,人们使用纸卷火药,点燃发声,也称爆竹,或叫爆仗。唐刘禹锡《畲田行》诗:“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宋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装璜”还是“装潢”
一处店门的匾牌误将“装潢”写成“装璜”,不少人也在写文章时常常出错。为什么会写错呢?很有可能没弄清“璜”与“潢”的意义。在书写时,猜想“璜”的形旁“是玉”,玉是美的东西,那么现在房屋装修呀、器物修饰呀什么的,就是把东西打扮得美一点,所以就写成“装璜”,这叫望文生义。
“璜”与“潢”究竟各自意义是什么呢?
“璜”,读音为 huáng,《辞源》是这样解释的:一、半璧为璜。古贵族朝聘、祭祀、丧葬、征召的礼器,也作佩饰。《周礼·大宗伯》:“以玄璜礼北方。”《注》:“半璧曰璜。”二、佩玉。三、“璜” 连用为“璜璜”时,其义为明盛貌,犹言煌煌。
“潢”有四种读音。第一种读音为 huáng。其义有二:一、积水池;二、水名,指“潢河”,即内蒙古西喇木伦河。
第二种读音为 huǎng。形容水深广的样子,通“滉”。《荀子》:“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注》:“潢与混同。潢然,水大至之貌也。”
第三种读音为 huàng。意义是染纸,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染潢及治书法。”第四种读音为 guāng。常连用为“潢潢”。
值得注意的是,“潢潢”一词有两义,形容水深广的读 huǎng。《楚辞》中汉刘向《九叹·逢纷》:“扬流波之潢潢兮,体溶溶而东回。”形容武士勇武时,读 guāng。汉桓宽《盐铁论·徭役》:“诗云:武夫潢潢,经营四方。”《诗经·大雅·江汉》中本为“武夫洸洸(guāng)”,但桓宽引用时凭记忆写成了“潢潢”,那时文化并不发达,没有工具书供检查之用。后来“潢潢”也就有了形容勇武的意义了。
“装潢”的意义是承“潢”的第三种读音的意义而来的。“装”有装饰之义。“装潢”的本义是以黄柏汁染的纸装裱书画。古时朝廷设有专门的机构,据《新唐书·百官志·秘书省》载:秘书省属下有装潢匠十人。明人周嘉胄的《装潢志》、清人周二学的《一角篇》都是论述装潢艺术的专著。不过,在现代汉语中,“装潢”一词的意义已扩大了,不单指装裱书画,而且指装饰物品。作名词用时,是指物品的装饰。
“再接再励”还是“再接再厉”
将“再接再厉”误写成“再接再励”。一是不明白这个成语的出处,也就是说不明白它的本义;二是不懂得“再”、“接”、“厉”各自具体的意义。
唐韩愈《昌黎集·斗鸡联句》载孟郊诗:“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乃”,助词,表示语气结束。“再接再砺”写的是公鸡相斗,每次交锋都要磨快它的利嘴。后来就用“再接再厉”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越来越振奋勇猛。
“厉”和“砺”的区别。“厉”,许慎《说文解字》:“厉,旱石也。” 旱石,就是质地粗硬的磨刀石。可见,“厉”的本义是磨刀石。成语“厉兵秣马”中的“厉”作动词用,“厉兵秣马”意即磨利兵器,喂饱马匹,指作好战斗准备。后来“厉”又有了“严肃、严厉”、“猛烈”、“振奋”等意义,为了不至于与“磨刀石”这一义项相混淆,将“磨刀石”的“厉”加上偏旁“石”而写为“砺”,所以说,“厉”是“砺”本字。“再接再厉”仍用本字“厉”,作动词用,磨砺。
“汗流夹背”还是“汗流浃背”
“夹”,读音有三种:jiā、jiá、gā。作动词用时,读 jiā,意为从两个方面加压力,使物体固定不动。“浃”读音为 jiā,意为湿透。所以,正确的写法应是“汗流浃背”,而不是“汗流夹背”。《后汉书·伏皇后记》:“操(曹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原来是形容十分恐惧或惭愧。现在有时也形容满身大汗。
“垂手可得”还是“唾手可得”
形容非常容易得到某种东西时,常用这个成语。“垂”是东西的一头向下的意思,“垂手”是“手下垂”的意思。既然手下垂了,等于说不行动了,怎么还能得到呢?“唾”,唾沫、口水。“唾手” 就是往手上吐口水,准备行动。这个动作,干重活的老百姓经常用。比如搬抬木头,先往手上吐口水:“呸,呸!”然后两手一搓,“嗨”的一声,抱住木头上肩。
《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旝(kuài)云车朋(péng),唾手可取。”(旝,旗子。车朋,古代战车)即其出处。
“三羊开泰”还是“三阳开泰”
2003年按农历干支纪年是癸未,“未”是十二地支的第八位,对应生肖属羊,俗称这一年为羊年。不少小报刊、电视字幕上出现了“三羊开泰”这个词,有些挂历、台历也印上这个词。我记得这年正月上旬,乡镇农民剧团来县城表演戏曲,戏台对联上也写有这个词。
其实写错了,应为“三阳开泰”。这是从《易经》来的。《易经》解释日月气象时,将十二个月分属不同的卦象,十月的卦象为 ,坤卦,纯阴之象(阴用- -表示,阳用-表示)。十一月的卦象为 ,复卦,一阳生于下。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在这个月,谚语有“冬至一阳生”,即指此。十二月的卦象为临卦。正月的卦象叫泰卦。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所以人们常用“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作为一年开头的吉祥语。羊年可以用,其他生肖的年份也可以用。因“羊”谐音“阳”,大家就喜欢在羊年用这个词表示吉祥。但有的人在书写时却把“三阳”写成了“三羊”,是错误的。“泰”是平安、吉祥的意思,如“国泰民安”。
顺便提一下,2003 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对这个成语的写法是正确的。毕竟是权威性的报纸,其水准远非那些二三流报刊所能企及。
从上述词语的辨误和考察中可以看出,这些词语之所以被写错,是作者写作时对这些词语的含义始终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中,似乎明白,可其实并没有真正地透彻地明白,于是就写错了。譬如“钟灵毓秀”这个词,许多人在用,其实并不完全懂。这个词是联合结构,“钟灵”和“毓秀”并列组成一个词。“钟”是凝聚、集中的意思,“毓”是产生、孕育的意思。“灵” 指的是灵气、精华,“秀”指的是优秀的人物。“钟灵毓秀”是形容某个地方凝聚了日月山川之灵气,产生了很优秀的人物。
怎样才能少写错别字呢?一是要谦虚请教他人,二是多利用工具书。特别是成语,最好弄清它的出处,由本义而引申义、比喻义,逐一弄清,这样才能少出错误。多问多看,谦虚、谨慎、科学、求实,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