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11月09日

乾州八景之“鸦溪晚照”

龙骏峰

二十年前,吉首人是把雅溪视为城市中心之地的。那时从吉首去乾州,或是从乾州往吉首,雅溪刚好在中间位置。因为地处要冲,当时吉首市政府相中这里,开工建设雅溪民营小区批发大市场,火爆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后来州府新城建设,城市不断向南延伸,雅溪才逐渐淡去中心光环,成为城市普通一隅。

但是在吉首人心目中,雅溪一直是神圣之地,因为三王庙在那里。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刊印的《乾州志》有“乾州八景”图,其中“鸦溪胜迹”排名第六。所谓胜迹,指的就是三王庙。志书中专门介绍:“州东北五里为鸦溪,竹王祠在焉,于蛮疆称巍峨。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一水弯环作碧琉璃色,数家院屋掩映竹树中,颇饶林泉之趣。”而在同治和光绪版的《乾州厅志》“八景图”中,“鸦溪胜迹”则替换为“鸦溪晚照”。

鸦溪被更名为雅溪,出自乾隆初期任乾州厅同知的王玮之手。这位当时吉首地区最高行政长官,认为鸦溪这个地名有些俗气,于是把鸦改成雅,同时认为苗族崇拜的三王爷是汉代夜郎国的竹王,便一并把三王庙改称竹王祠。由此算来,雅溪这个地名也使用了二百八十余年。王玮治理乾州时颇有政声,唯独这卖弄风雅、好改地名的文人习气,让人不敢恭维。鸦溪改雅溪,不仅原义尽失,更令人不知所云,不明白这个地方与风雅有什么关系?因此,虽然雅溪在文字里已经存在了两百八十余年,但口语上老百姓仍然一直沿袭过去的叫法,读到“雅”字时用的还是“鸦”的发音。

翻看明清以来吟咏雅溪的诸多诗词,从中可窥视雅溪当时的风貌。如梁辀《鸦溪晚照》:暮过鸦溪立马看,鸦溪暮色正苍然;临流倒泻光愈好,返照回蒸气转妍;杨柳绿明秋水岸,芙蓉红簇夕阳烟;漫云日落无佳景,尚有余霞散满天。还有王琮《鸦溪神庙》:偶向鸦溪暂解颐,溪前闲旷有神祠;绕门绿水湾湾曲,当户青山面面奇;香火一方严祀事,威灵千载动华夷;我来躬荐苹蘩罢,又立苍茫读断碑。再就是陈孜醇《鸦溪观赛神者》:风和烟淡日斜时,牧笛渔竿一任持;野竹溪边鸦自舞,土人竞赛竹王祠。

以上三首古人诗作,为我们描画出几百年前雅溪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空旷的田野中,清溪潺潺流过,溪岸边长满杨柳、芙蓉等花树和丛丛绿竹,掩映着青瓦白墙的村落。落日余晖从西面山峰斜照下来,披上万道霞光的三王庙殿宇巍峨,显得特别大气庄严。晚照中,庙前铜炉内香火缭绕,道旁老树上群鸦聚集,牧童驱赶牛羊缓缓进入村巷,渔翁收起鱼杆慢慢经过石桥。既有美景又有古迹,集自然与人文之美于一体,所以被列入“乾州八景”。

事实上,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吉首城区没有大规模扩建之前,雅溪仍保留着农耕时代的自然之美。那时候的雅溪,还是一个质朴农村。从吉首往凤凰的209国道和从张家界往怀化的焦柳铁路分别从村子两边平行穿过,将村庄夹在中间。铁路高出房屋和田野,每次有火车驰过时,犹如巨龙呼啸,十分壮观。公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青杨树,除了公交基本没有什么私家车,坐在车里向外望,视线特别好。可看到稻田绿浪翻滚,鱼塘清波荡漾,村庄花木扶疏,溪流曲折宛转。形形色色的房屋散落在公路两边,沿路的寨子都有小地名:五房园、雅溪大寨、杨家坪、老营盘……

说到雅溪,最有名的还是三王庙。作为湘西苗疆民间最高信仰,从明清到民国,在民间与官方的双重推动下,三王庙遍布苗疆各县。但在老百姓心目中,只有雅溪三王庙是正庙,其它地方的三王庙只是行宫,大家公认雅溪三王庙是三王信仰的中心。就建筑规模而言,雅溪三王庙也是苗疆所有三王庙中最大的一座。清代时共有头门一道、正殿三间、后殿三间、外厅三间、戏台一座,民国时重修又有增扩,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文物修缮亦有补充,如今更加宏伟,在民间影响深广。

关于三王爷传说,几百年来从民间到官方有无数版本,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史料文献多半记载三王爷是汉人,因镇压苗人有功而受苗人敬畏立庙供奉,其中有竹王说、杨家将说、田疆说等等。民间传说则说三王爷是苗人,因在苗疆威信极高而受皇帝忌恨,设计用毒酒毒杀他们,死后封神。其中传说最广的是吉首砂子坳有杨老栋官女子杨穆英,在雅溪龙潭浣衣被龙神看中,未婚而孕生了三个孩子,分别叫龙福金、龙福银、龙福雅,长大后武艺高强、智勇过人,以三人之力打败侵犯湘西的上万贵州边民有功,受到皇帝召见。没想到皇帝亲眼目睹三人威武相貌后,心生忌恨,假意赐美酒实际在酒中放毒药,三兄弟从京城回雅溪,走到桃源县白马渡时把酒拿出来喝,当场毒发身亡。苗民闻讯,悲痛万分,于是在雅溪建庙供奉,民间俗称三王爷。

文字记载与口头传说的不同,可以看出是当时外来汉民与土著苗民争夺话语权而形成的差异。尤其是清代中期,以凤凰厅同知傅鼐为代表的官方主动加入争夺,在苗疆各处修造三王庙,不断抬高三王爷的神圣地位,并强化三王爷是汉人的宣传。从嘉庆、咸丰至民国政府,官方多次对三王爷进行晋封,如把大王爷龙福金封为靖远侯,二王爷龙福银封为镇远侯,三王爷龙福雅封为绥远侯,又把三人同封为白帝天王等等。所以在苗疆三王庙有各种叫法,诸如三王庙、竹王祠、三侯祠、天王庙、白帝宫之类,个中缘由十分复杂,难以一一解说。关于三王庙历史成因及民众信仰研究,知名汉学家、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人类历史学教授苏堂棣(Donald S. Sutton)所著《族群边缘的神话缔造:湘西的白帝天王信仰(1715-1996)》是众多研究资料中比较详细、深入和客观的。他以旁观者的视角开展相关研究,作出的分析和评价相对要客观、公允些。

除了百姓信仰的神明,雅溪还出了一位民族英雄,就是清末名将、天津镇总兵,在大沽口炮台与八国联军血战壮烈殉国的罗荣光。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罗荣光出生于雅溪村罗家巷,从小聪慧过人,喜好习武,长大后投身从军,为湘军曾国藩部属,后入李鸿章的淮军,因军功升总兵、记名提督,补大沽口协副将,升天津镇总兵。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6月,八国联军来犯,限令他交出大沽口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以67岁高龄率领三千兵勇,身先士卒,誓死保卫大沽口炮台。后因兵力悬殊,弹尽援绝,炮台失守,他退至天津,在天津失陷前三天自杀殉国,遗体后运回雅溪安葬。

罗荣光驻守大沽口炮台长达24年之久,他尽忠报国的同时,十分关心家乡发展。潕溪书院重修,他捐款二百五十两白银,是捐款数额最多的一个。乾州考棚修缮,他嘱咐儿子罗廷玉主动捐款。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他专门安排在身边随侍的罗廷玉回雅溪老家,主持修建罗氏宗祠。花了将近一年半时间,罗氏宗祠才告竣工。祠堂位于雅溪五房园,共有正屋三间,东西配屋各一间,左右钟鼓楼各一所;中厅五间,东西走廊屋十四间;头门三间,左右耳房各一间;厨房六间、书馆六间、戏台一座,东西两辕门及照墙一座。总计13栋房屋、43个房间。罗荣光亲自撰文,写了一篇《重修罗氏家庙序》,刻成碑立在祠堂里。

罗荣光在罗氏家祠修建的六间书馆,成了当地重要的教育场所。民国时改成新式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扩大为雅溪小学,现在又变身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幼儿园。几百年来,为吉首市的人才教育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由罗荣光以降,雅溪出了不少人才。如今在村里,还有两条巷子叫将军巷和举人巷,里面的将军第、举人宅仍保存完好。尤其是将军第,马蹄墙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二进小四合院,吊脚楼式马房,台基、墙基、柱础、门楣都铺镶有雕花细纹条石,窗棂的刻木雕花栩栩如生、细致精美。整体建筑作为罗荣光故居已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上述史事古迹,雅溪还有龙潭、杨家井、下口塘、竹园寺等诸多名胜值得书写,这些,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 2022-11-09 1 1 团结报 c100241.html 1 乾州八景之“鸦溪晚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