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仙花
1991年,是我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年。
这年,我在《团结报》二版部任副主任,并主编经济版。当时的经济版是往年“工农商贸财金”的总合,各路经济涌入每周一个6000字的版面,如何容纳得下?怎么才能办好这个版?我与部主任胡德利的观点相似,认为二版是头版的姊妹版、兄弟版。头版告诉读者何事,二版进一步告诉读者为何、如何,结果怎么样。借鉴新闻前辈郭超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的办报观点,我们要自创吸引广大读者的新栏目。
说来也巧,这时候团结报社时任总编辑方苹策划了一个栏目《百场行》。我建议部主任把《百场行》拉到二版来,由我来主办。我的想法是:这个栏目旨在张扬版面的政治导向、经济导向、价值导向,让经济版真正起到报纸的激励作用、鼓舞作用、推动作用。栏目的主题,通过湘西州100个农贸集市这个窗口,透视大市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骨干商品及市场的沿革,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商品意识的不断变化、更新。我们决定给每个市场做一篇文章。文章体裁要求用现场目击的特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市场的风貌和特色。每篇五六千字左右,要求事实真实,选材新颖、角度佳、格调高雅、文字灵活;语言简明、通俗、生动、有趣。篇与篇之间选材切忌雷同。
方苹总编辑同意我们的构想。我和胡德利主任高兴得不亦乐乎。
为了抛砖引玉,我决定为《百场行》打头阵。我带着实习生吴志保,一起下到附近的集市捕捉新闻。还有吉首市工商局办公室的尚金菊同志陪着我们。我们白天赶集,晚上赶稿,第二天交胡德利主任审稿。
《百场行》第一篇文章,从凤凰县的腊尔山市场开始。当时,赶腊尔山市场时,正值寒冬腊月。但市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出发前,有个老同志说,原来腊尔山有养殖梅花鹿的,建议我去写写与众不同的养殖梅花鹿的文章。我听了也很感兴趣。可是,到了那里一打听,梅花鹿养殖基地的梅花鹿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没有了。
梅花鹿没戏啦!写什么呢?心里想:赶快找!凤凰县工商局办公室的杨再良陪着我在市场转。我一边走,一边想,一边看,睁大眼睛寻找目标。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我突然发现有个地方人特别多,还飘过来一阵阵浓郁的酒香味!于是我对杨再良说:“我们去那边看看。”
原来,这里有很多人在买包谷烧酒,一大坛一大坛地搬来搬去。仔细一问,他们是在购买腊尔山农家自酿的酒,然后打算运到明天赶集的山江市场上去卖。到年边了,农民都要准备一点酒过年。而且他们都比较喜欢买农家自酿的包谷烧酒。我断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捕捉的现场好新闻了。于是靠近摊位观看场面,了解情况,掌握了一些有价值的素材。回到家里,我加夜班写出了《腊尔山哟,那醉人的包谷烧》。酒这一商品的交流,反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农民商品意识得到了增强。他们知道要把自己的农产品加工变成商品,供应市场,换成人民币来增加收入。这篇《腊尔山哟,那醉人的包谷烧》在1991年3月2日刊登。
接着,我们去赶第二个市场——山江场,回来后我写了《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一稿。
紧接着,我还写了《乾州生姜销四方》《禾库市场连香港》《独特的服务方式》《苗乡铃响车帮来》,等等。
几篇特写文章打出去后,就有了自然来稿。但是我有点放心不下,除了给特约记者和通讯员写约稿信外,还多次下去赶集采写。如《牛儿好比珍珠撒》《一个文明的天天场》《菜的“王国”》《关厢门里观热潮》《水清鱼悠悠》《山村早市》《变了,河这边》《柿子哪儿去了》。
就这样, 我一边办栏目,一边下乡采写,一边约稿,《百场行》一片红火。各县市通讯员们纷纷来稿。其中李玉芝、石长胜、杨再良、尚金菊、欧道胜等10多个同志特别积极。对于个别暂不宜用的稿子,我提出修改意见让其重写。对于来稿中文不对题的,我尽量把它改得文题对应。有时把标题的最后一个字有意与已见报的标题押韵,让读者读到标题时产生联想,同读到一首诗一样脍炙人口。如《边城茶飘香》《寻花来到踏虎乡》《抚志铃儿响叮当》。
那时候,《百场行》在本报编辑、记者和全州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多数同志认为办出了《团结报》的风格,办出了民族特色、地方风味,办出了水平。1992年,《百场行》栏目荣获全省地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全省报纸系统一等奖,全国地市州盟报优秀栏目奖。
在采编《百场行》期间,我收到与《百场行》相关的读者来信20多件。保靖县广播站站长石长胜来信说,他把《百场行》的文章都剪集下来装订成册,作为范文阅读收藏。
一个编辑、记者,能办出读者喜爱的作品及栏目,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在办栏目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开心快乐的甘甜滋味。细细回味,这是真正争分夺秒拼来的,靠“三贴近”,靠眼明手快,现场捕捉得来的。
当然,《百场行》更是集体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没有时任总编辑方苹的策划,就没有《百场行》的出生。有时没有照片配文,张雁碧老师就立即画上一张画,让我们配文。一篇稿件从完稿到见报,要经过很多人的辛勤劳动,其中有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值班的副总编辑、总编辑,还有校对和印刷工人的艰辛劳作。功劳是集体的,没有大家的大力支持,《百场行》是不可能成为名栏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