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洁
花开四季,与花相随总能让人欢喜怡情。对于花卉植物,我自认为没有抵抗力,而与桂花,更别有一番情谊。
(一)
大学时代是在武汉的桂子山度过的,桂子山在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内,以满山的桂花树而闻名。在桂子山母亲的怀抱里,所有华师人只有一个称呼——桂子山之子。金秋,密密匝匝的桂花挤满枝头,那是怎样的香啊,浓而不腻,厚而不俗,沁人心脾,阵阵甜香弥漫在我们每天必经的小路上。一个周末,我终于忍不住诱惑,与另一个女同学溜进桂花地偷花,正紧张之时被守林老人发现。女同学是摘的纯花朵都收集在一个塑料袋里,而我折了一大把花枝无处隐藏,老人气愤地扬言要去系里告状,幸亏有路过的师兄解围,晚上还带了一瓶酒给老人道歉才得到原谅,这成了大学时代的一件囧事。前几年重回母校,校园周围已大变模样,车水马龙,高架飞虹,有些桂花地已被拔地的高楼占领,但见校园里的桂花树更高了,也更有气势和风韵了。
(二)
好巧,如今在吉大师院任教,学校里的潕溪书院与桂花树也颇有盛名。潕溪书院是湘西民族文化教育的发源地,五百多年来历经了蒙馆、所学、学宫、书院,再到镇溪民主学堂,特师、简师、屯中、九师、民师,直到现今的师范学院。院内栽有16棵百年桂花古树,高大茂盛,遮荫蔽日,更显书院的幽静古雅。每年秋季,绿叶层层,鸟雀鸣脆,金色的桂花开了,小巧雅致的花朵攒聚枝头,高枝仰视不及,低处弄人肩头。这时节也是书院最动人的季节,桂花配以红墙黛瓦石阶,有种被历史环抱的穿越感。文昌阁旁的桂花树冠及三楼,登上文昌阁,茂盛的金桂尽收眼底,触手可及,风吹拂面,花气袭人,香及峒河两岸,檐下铜铃发出圆润的撞击声音,花香书韵两相宜。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里,对于植物我们不仅赏其形,更品其人格化含意。桂花有“折桂”之意,凡中榜登科、仕途荣光称为“折桂”,获得殊荣者称“桂冠”,可见前人在书院栽种桂花满含深意,恰是对莘莘学子长大成材的寄望和祝福。每年新生入校,学校都要组织他们参观书院、了解历史。书院古雅清幽,却也生机勃勃。去年九月,我带着学生在桂花树下做手工,她们把桂花刺绣做成香包、团扇、书签、衬衫、书包、胸针等系列产品。一时间,眼里的桂花与指尖的桂花媲美、树上的桂花与地上的落花相映,此情此景,天地俱美,美美相共。有时中午,我也会一个人在桂花树下坐会儿,树叶筛下斑驳绿荫,也织出一片静谧,马头墙、雕花窗、圆隔门,影随日移、斑驳成画,我恍惚间仿佛看到历代先贤学士在此传道授业的身影。
一年年花开花落,一年年迎来送往,从这里毕业的学子,回想母校,一定会怀念书院寂静而繁盛的桂花,一定会有香气萦绕在梦里。
(三)
2011年,吉首市将桂花树定为市树,取其“气若桂”的高节品质。每到秋分寒露时节,广场上、街道旁、巷子里、墙角边,桂花不经意间就和你友好地打个招呼、来个拥抱、捉个迷藏,让你驻足寻香。一个有花香的城市,无疑是能增加幸福感的。郁达夫曾在《迟桂花》里写道“恬淡含蓄不张扬,慢条斯理地在空气里递着脉脉甜香”。一次晚上去友人院子做客,和她在桂花树下闲聊,马上有了“桂子云中落,天香云外飘”的美妙意境,回家后将她赠送的一枝桂花斜插在茶盘旁的小花器里,与水果茶器一道顿时有了秋日良辰的意趣。
落花之景不逊花开。桂花落时,如风吹雨,三两点弹在肩头、打在地上,一夜之间,草坪里、石板上如铺了厚厚一层金丝绒毯,摄人心魄,这是秋天的一场告别。花落枝头、暗香依存,把桂花收集起来,如同光阴的故事,如同书页间宋词,用来酿酒泡茶做香包,也是极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