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11月14日

少数民族村寨集体经济的多元发展模式初探

——以吉首市矮寨镇家庭村为例

伍诚珵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发展的前提是实现集体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运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强集体实力,展示集体所有制优势,同时也是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人才聚能,推动集体经济导向化发展。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吉首市矮寨镇家庭村以人才聚积集体经济发展能量,实现集体经济导向化发展。一是健全青年人才培养体制,建立动态储备干部库,形成支部书记直接培养、村支两委共同培养、驻村工作队协同培养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大对能人发展经济的支持。2021年4月,由村集体牵头,成立以能人石远传和秧梅开为核心骨干,农户共同出资的江德文化旅游公司,在抓好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上,对村内空心房、闲置房等进行整合,打造了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接待中心,同步完成6栋民宅的改造,有效分离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单次游客用餐接待量超200人,住宿容纳超30人,2021年暑假开始投入运营,当季经营创收5万余元。

产业蓄能,推动集体经济实体化发展。实体经济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家庭村在发展集体经济时,以产业发展蓄备能量,推动集体经济实体化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2021年9月,全村83户农户卫生厕所改造全面完成,实现了“三格式”卫生厕所全村覆盖,10月完成排污管道体系铺设,污水全部并线入网。拉通产业发展路,让抛荒地成为抢手地,让油茶林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林。二是进一步强化龙头产业核心带动作用。引入龙头企业湘泉制药在村内建设中药材种植实验基地,并迅速达成第一轮200亩土地的种植协议,集体以土地资源入股,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共同在“农户有收益、集体有分红、公司有创收”的发展模式上深入探索。三是进一步扩大自主产业的有效衔接。家庭村自古以高山种植瓜果蔬菜而闻名,高山反季节气候促使瓜果蔬菜长势快、质量高、口感好。近年来,家庭村以集体为牵引,既提供种子肥料、又提供技术支持,整理完成抛荒土地复垦近200亩,再以统购包销的形式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无缝衔接了自主产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将家庭村的高山西瓜、高山香瓜和高山西红柿推到了整个湘西州。

旅游赋能,推动集体经济持续化发展。旅游是推动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能够让农民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哺农的良性循环。家庭村利用资源优势,挖掘自身潜能,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集体经济赋予可持续发展动能。一是盘活村落民居,下好旅游“一盘棋”。家庭村拥有众多保存完整的古村落民宅。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将现有的闲置民宅进行保护性改造装饰,为游客提供干净、有民族特色的民宅住宿体验。目前,已与10户闲置民宅户取得合作意向,同步配备小农田、小果园、小庭院、小鱼塘、小牧场等农家设施,实现了简单“民宿”向农家“民宅”的转变。二是突出农旅融合,还原苗寨“原生态”。家庭村立足与村民齐心协力共建美丽生态家园,在发展民宿农家乐旅游观光的基础上,立志做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人,并筹划组建“民族文化展览体验馆”,特别关注搜集、恢复、保护、传承、还原苗族传统文化和自然文化遗产,展览和体验同时发展,让游客看到的同时还能体验到苗族妇女养蚕、吐丝、抽纱、纺线、织布、刺绣、挑花、打花带等生活状态,保持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并以此为基础,推出家庭村原生态体验游项目,让游客切身体验苗绣、苗拳、苗家生活。三是围绕5A景区,打造地方特色传承。家庭村充分借助矮寨大桥5A级旅游景区辐射带动作用,在传播弘扬苗族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描绘“四月八”的狮子、考察“十三哨”的遗址、吹奏“双唢呐”、演绎“玉麒麟”,擦亮湘西苗族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同步制作并销售系列绘本、小传、纪念册、地标卡,催生苗文化变现的新思路。

--> 2022-11-14 ——以吉首市矮寨镇家庭村为例 1 1 团结报 c100475.html 1 少数民族村寨集体经济的多元发展模式初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