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11月23日

乾州八景之“狮岫秋岚”

龙骏峰

从吉首老城沿峒河上行,过了桐油坪,便是镇溪名胜狮子庵。

庵寺建在公路右手边小石峰上,发源于苗乡大山深处的峒河从峰脚婉转流过。这里自古是吉首走花垣的交通要道,原来有小路傍峒河从庵下经过,行人到此,抬头仰望石峰,只见崖壁如削,险峻陡峭,石壁上古木横生,藤萝倒挂,苍黛绿意中隐隐露出一角飞檐,显得幽清高远,令人肃然起敬。

狮子庵名称由来,与小石峰有关。【清】同治版《乾州厅志》卷二有记载:“蹲狮山,石山矗峙若狻猊蹲踞,猛状可畏。高岩河、夯沙河、冲角营溪合注山下,萦青翻碧,饶有佳致。山头古木虬盘,藤萝延蔓,秋景尤佳。”这里说的蹲狮山,就是指狮子庵所在的这座石峰,本地居民俗称狮子山。自从山顶建庵后,老百姓提及此地,便习惯以狮子庵呼之,天长日久之下,庵名慢慢代替了山名,后来更成了地名。如今在吉首城里,说起狮子庵,人们下意识里多半想到的是这一处地方,而不是山上的寺庙。作为地名的狮子庵,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加广泛,最初的老地名狮子山反而湮没无闻。

从峒河对岸的石家寨回望狮子庵,其山形正如厅志描绘的那样,像极了一头狮子蹲坐在水边,威猛雄健,霸气十足。尤其深秋时节,峰头古树叶子转黄变红,与青壁白崖互相映衬,旭阳初照,河面氤氲的白色水气蒸腾而上,缥缈萦绕于峰头林间,霎时青狮化身红狮,身形若隐若现,仿佛腾云驾雾,样貌更加炫彩夺目。古人将这道美丽景观取名“狮岫秋岚”,列为乾州八景之一。

站在狮子庵顶向西眺望,视野开阔,田园村落及近水远山如画图般尽纳眼底。若是秋深之际登临,触目所及梧桐萧疏,枫叶似火,芦花飞雪,秋阳映秋水,秋色更动人。伫立小庵堂前,但见长河遴遴西来,一桥飞架南北,头顶白云悠悠,脚下崖岸垒落,山风过耳,如同梵唱,不禁心旷神怡,有飘飘然之感。

庵寺虽小,却历史悠久,据传创修于明朝万历年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香火。中间几毁几建,法脉始终绵延不绝。如今规模仍旧不大,建筑却极是规整,山门、经幢、宝塔、法堂、正殿、香积厨、藏经阁一应俱全。从山脚上去,道路曲回转折,有一两百级石阶。沿途两旁立满诗碑,上面刻写有历代文人墨客赞颂狮子庵风光的诗词作品。山门上书写有一副对联,含义深远:古镇千余载变迁,经历宋砦明所今逢盛世;狮庵数百年钟鼓,广弘曹洞法门喜庆重光。短短三十四个字,道明了吉首历史、狮庵渊源。跨过山门再步上数十级石阶,有一小台,右手边建有两座佛堂,分别供奉药师菩萨和地藏菩萨。过了小台紧接着是一个大平台,正中央立有一座八角形汉白玉石塔,通体洁白,高一十三层,基座为覆碗莲花造型,每层都塑有佛陀坐像,神态各异,雕饰精美。塔尖朝四方拉有绳索,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经幡,山风一吹,猎猎作响,格外庄严肃穆。宝塔背后,就是坐落于峰顶的大雄宝殿、藏经阁、精舍等主体建筑,红墙碧瓦,古木环绕,一派佛门清静典雅气象。

狮子庵属禅宗曹洞法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历经两千年发展,逐渐分化为十大宗派,今人普称为“佛教十宗”。其中禅宗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按佛经故事,相传如来佛祖在灵山开坛讲经,手拈金色波罗花环视诸弟子,众人都茫然不解,唯独迦叶尊者若有所悟,绽颜微笑。佛祖于是说道:“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现在把它交给迦叶。”佛祖传给迦叶的妙法,就是禅宗修行法门。

自迦叶以降,禅宗传到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土弘法,一苇渡江入少林寺,后将法门传给弟子慧可,并留下偈语说:“吾兹来东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由慧可往下数,依序继承禅宗衣钵的分别有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等诸位大师。所以禅宗在中土奉达摩为祖师,到慧能是第六祖。慧能之后,衣钵不再传承,但禅宗却分化出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大支派。后人解释,达摩诗偈说的一花开五叶,预示的就是禅宗这五大支派。

曹洞宗为唐朝的良价禅师所创。良价是浙江诸暨人,少年在家乡出家,青年在嵩山受戒,之后到处云游参求妙法而不可得。唐大中十三年(859年),他来到江西宜丰县洞山,过溪水时看到自己的倒影,突然有所悟,从此长驻洞山宣讲自己悟到的禅宗新法。后来良价禅师的弟子本寂禅师在江西宜黄县的曹山弘法,吸引大批信徒。后人便以他们驻锡之地为名,把他们创立的禅宗支派叫曹洞宗。

按厅志所说,狮子庵为高岩河、夯沙河、冲角营溪交汇之所。实际上河流交汇处不在狮子庵,而在上游一里外的马坳村。其中马坳村与石家寨交界,是高岩河与恰比河交汇地,马坳村与曙光村交界,是高岩河与冲角营溪交汇地。高岩河是峒河的别称,因上游流经高岩苗寨而得名。

从马坳到曙光,中间隔着冲角营溪,明代以前一直架有木桥连接两岸,并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叫卧云桥。清代乾隆初年镇溪书院山长胡师谦写有《卧云桥碑记》专门解释桥名来历:“因溪云之环抱,此桥隐隐如卧,故名之。”木质的卧云桥极易朽坏,并且每年山洪暴涨时肯被冲毁,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狮子庵的大松禅师与镇溪、乾州两地的葛先捷、石金元、向廷泰、孙乡元、孙仁元等人一同发愿,分头募捐合力筹集善款,要把卧云桥改建为石桥。在大松禅师等人的同心努力下,卧云桥改建工程于当年腊月底开工,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到第二年冬季才竣工。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农历七月,众人请胡师谦撰写《募修冲角营卧云桥碑记》,并将文字刻在石碑上立在桥东往狮子庵方向200多米处公路边一个天然岩洞中。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政府修建湘川公路,将卧云桥直接改造为公路桥,此后作为湖南往四川的重要通道,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纪末,地方政府在旁边另建新桥后才退出历史舞台。已有250多年历史的卧云桥,如今仍保存完好,但石碑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扩修公路时被毁。

历代以来,吟赞狮子庵景色的诗词不少,其中以清代张轶、张家正祖孙二人同题《游狮子庵》较为清新雅致。张轶字东原,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举人,因参与征剿白莲教有军功加知州衔、赏花翎,后任西河知县,政声颇佳,平生所写诗文多遗失,著有《易经旁注》一书未传世。张家正字兰溪,道光十三年岁贡生,是张轶嫡孙。张轶诗云:“簇簇云屏敞郭西,骈连远树接天低;林间旭影僧初出,岭上岚光鸟欲迷;风扫石坛神女降,云封王检道人题;倦游却恐山灵笑,为约明朝去杖藜。”张家正诗云:“名山独踞势亭亭,对面圆峰入座青;豹雾远开春似锦,鲸波不动夜听经;惭无小谢惊人句,幸有空王护法灵;底事欲归归未忍,低徊轩外景先型。”

--> 2022-11-23 1 1 团结报 c101010.html 1 乾州八景之“狮岫秋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