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1月04日

保靖县部分土家语乡镇地名考释

陈廷亮 陈奥琳

保靖县是多民族聚居的县,其中土家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0%以上。世居于此的土家族先民对其所居住地地名也都是以自己民族的语言——土家语命名。保靖县在2005年撤乡并镇前有24个乡镇,经过两次撤乡并镇后,现有12个乡镇。在两次撤乡并镇前,保靖县的很多乡镇地名都是土家语地名。如普戎、大妥、龙溪、涂乍、比耳等乡镇地名,都是典型的土家语地名。

【普戎】普戎镇位于保靖县北部,距县城27公里。东南分别与本县龙溪、昂洞相邻,西与龙山县靛房镇(坡脚)交界,北与永顺县对山乡接壤。民国时期分属昂洞、龙溪乡,1951年分设普戎、块洞、糯梯、牙吾、下坝5个小乡,1956年并为普戎乡,1958年改为万宝山公社,1961年更为普戎公社,1983年改为普戎镇。普戎镇是土家族聚居的乡镇,全镇90%的村民都是土家族,也是保靖县迄今为数不多的还保存有土家语的乡镇。据《湖南省保靖县地名录》(1982年版)释义:“据传古时此地绒草遍地,故名‘普绒’,因‘绒’与‘戎’同音,后误写为普戎,已沿用成习。”这种释义完全是望土家语地名汉字记音而生义。其实,“普戎”不是汉语地名,而是土家语地名。据已故土家语研究专家叶德书先生考证,“普戎”是土家语“鹏戎(ponɡx ronɡx)”的误记。土家语称“凤”为“鹏(ponɡx)”,“戎(ronɡx)”是“叫”。如“日阿戎(rar ronɡx)”即鸡叫。日阿(rar)是“鸡”,“戎(ronɡx)”是“叫”。土家语“鹏戎(ponɡx ronɡx)”就是“凤叫”。从这颗语言化石,得知这里原来是凤鸟起居之地,故以“鹏戎(ponɡx ronɡx)”作了地名。《湖南省保靖县地名录》(1982年版)释文显然是按土家语“鹏戎(ponɡx ronɡx)”的汉字误记而推想的“戎草遍地”,与土家语地名的语言事实相悖。

【大妥】大妥乡位于保靖县中西部,距县城23公里。民国时期,大妥属踏梯乡,1951年分设大妥、甘溪、蓄乐、盐井、白家寨、舍那、踏梯、府库8个小乡,1956年并为踏梯、甘溪乡。1958年建为东风公社,1961年改名为大妥公社,1983年改为大妥乡。2015年撤乡并镇并入复兴镇。据《湖南省保靖县地名录》(1982年版)释义:“其含义传说不一。一说从前此地出了几个举人,人们认为此地风水好,出人才,住在此地大为妥当。另一种说法是:该地人家都在田坝周围靠山居住,形成一个大椭圆形,故名大椭,后演变为‘大妥’。”上述两种说法都还是有望文生义之嫌。其实,“大妥(daf tov)”也是土家语地名。土家语“大妥(daf tov)”是形容词,即“横的”。作地名就是“横亘(的山)”,是以境内有一横亘的山脉而命名。

【龙溪】龙溪乡位于保靖县中部,距县城5公里。民国时期属龙溪乡,1951年设有龙溪、要坝、那溪、尚家、昂家5个小乡,1956年并为龙溪乡,1958年改为龙溪公社,1983年改回龙溪乡。2015年并入复兴镇。据《湖南省保靖县地名录》(1982年版)释义:“境内有一山岭似龙,岭下有溪,……故名。”这种释义完全是以汉字的“龙溪”而作的牵强附会的解释。我们认为“龙溪(lonɡf xix)”也应是土家语地名。此处的“龙”应是土家语“弄(lonɡf)”的音变,即“浑”之意,“弄测(lonɡf cer)”就是“浑水”;“溪(xix)”是小河沟。因此,“龙溪(lonɡf xix)”就是“弄测溪(lonɡf cer xix)”,意即“浑水沟”。因地处山间沟壑纵横,每至涨水季节,山上雨水裹着泥沙流入河中,河水变得浑浊,故名。

【涂乍】涂乍乡位于保靖县中南部,距县城25公里。民国时期属涂乍乡。1951年建有涂乍、尧洞、鱼塘、择扒4个小乡,1956年并为涂乍乡,1958年改为超美公社,1961年更名为涂乍公社,1983年改名为涂乍乡,2015年后分别并入阳朝、长潭河乡。境内土家族人口占90%以上。据《湖南保靖县地名录(1983年)》释义:“相传该村原是深山老林,无人居住,后有陈、王、彭三姓人同途而来,结为兄弟,在此围涂造田,驻扎于此,故名。因‘扎’与‘乍’音近,习称涂乍。”这种解释实属附会。其实,“涂乍”应是“独乍(dur zav)”的音变和误记。土家语把盖子叫“独乍(dur zav)”,如锅盖就叫“塔苦独乍(taf kuv dur zav)”,因此地多峡谷地形,仰望天空就像一口锅盖,因而得名。

【比耳】比耳镇位于保靖县西北部,距县城70公里,东南与清水坪镇接壤,西与龙山县隔河相望,北与碗米坡镇相邻。民国时期为比耳乡,1951年分设比耳、水坝、马联、糯里、杉柱等乡,1956年并为比耳乡,1958年改为比耳公社,1984年改为比耳乡,1999年改乡为镇。境内有土家、汉、苗等民族,其中土家族占80%以上。关于“比耳”地名目前有三种释义,一是认为“比耳”是汉语地名,如《湖南保靖县地名录(1983年)》释义:“该村境内河岸有一山头形似狮子,对面龙山县河岸有一山脉形似大象,狮象隔河相望,两耳相对,故名比耳。”二是认为“比耳”是土家语地名,如《龙山县地名志》(2020年版)释义:“‘比耳’是‘比儿’的误记,……土家语中‘比(biv)’是‘比挑(biv tiaox)’的简化,为平地,‘儿(er)’意为长,即长台平地。”三是为“比耳”是土家语地名,如石水生著《湘西地名文化》释义:“‘比耳’是土家语‘闭耳’的误记。‘闭’是‘闭亏’的省略,其义是‘小’,‘耳’是‘耳列亏’或‘耳亏’的省略,其义也为‘小’,连起来‘比耳’重迭表意为‘小小的(地方)’。”我们认为石先生的释义较为符合“比耳”这一地名的实际。

--> 2023-01-04 1 1 团结报 content_102745.html 1 保靖县部分土家语乡镇地名考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