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林
仲冬时节,行走在泸溪县洗溪镇洞底坪村、武溪镇李家田村、浦市镇高山坪村。当地村民对中石化的帮助赞不绝口:“是中石化帮我村架桥,出行方便了。”“是中石化帮我们引水,让我们喝上了放心水。”……
20年来,中石化坚持把夯实泸溪基础设施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切实激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促进泸溪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不让产业发展输在“起跑线”上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洗溪镇洞底坪村,满山的金黄,椪柑压弯了枝头,村民们喜笑颜开,一派丰收的景象。
正在田间地头忙碌的村民乐呵呵地说,这还得感谢中石化帮扶建设的“石化大桥”,打通了洞底坪村与外界交流的“肠梗阻”,为村里发展产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洗溪镇洞底坪村,全村1400多人,村子被洞河一分为二,洞河西北岸的寨子村民,多年来出行只能依靠自制木船、筏渡,出行极不方便又不安全,货物通过3条索道来运输,落后的交通条件让之前全村的贫困发生率在47%以上。2019年,正值脱贫攻坚战关键期,洞底坪村村民行路难问题成了全村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中石化驻泸挂职领导经过多方调研,积极向上汇报,得到中石化总部高度重视,投入帮扶资金1320万元,重点援建洞底坪村“石化大桥”项目。历时一年多时间,一座宽8米、长190米,横跨洞河两岸的大桥全面完工。大桥与319国道无缝连接,洞底坪村千年贫困及“摆渡”历史一去不返。
大桥建成后,洞底坪村除了传统产业椪柑,葡萄、中药材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石化大桥”也成为乡村旅游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
万丈高楼平地起。多年来,中石化加强泸溪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打下铺垫。先后在李家田、达岚坪、高山坪等村修建饮水安全工程14处,新建蓄水池29口、电排11座、管道安装37000米,解决2.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帮扶修建了八什坪乡至沅陵县二酉乡、小章乡瓦槽村至白泥塘村、合水镇横坡村、潭溪镇楠木冲村等公路30多公里,解决了4万多人的行路难问题,为发展椪柑、烤烟等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已成为当地村民真正的幸福路和致富路。
为传统农业装上科技的“翅膀”
泸溪县潭溪镇视频会议室,一位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前操作,鼠标一拖一点,屏幕上马上呈现出下都村椪柑生产示范基地苗木生长情况视频……
“这是中石化帮扶新建的泸溪椪柑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只要工作人员在电脑上操作,系统后台自动生成不同时间段产业基础、病虫害、产业标准等一系列数据。”潭溪镇镇长李玉介绍,“该系统平台在椪柑生产基地、配药(料)间、仓库等区域安装‘天眼’监控设备,通过‘智慧监管’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对发现生产不规范等问题,全部通过远程指导解决,实现‘智能化、精准化、可视化’生产管理。”
泸溪椪柑,曾经驰名中外的传统特色产业,在果树趋于老化、品质逐步退化、柑橘新品种不断出现的今天,市场竞争力已显疲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石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聚焦“一县一策”,突出源头参与,多维度提升农产品品质,强化品牌打造,提高帮扶实效。投入帮扶资金800多万元,先后在浦市镇建立了180亩柑橘种苗基地,无偿提供种苗500多万株,在武溪、小章等地建立椪柑开发基地3个,开发、品改椪柑8.3万亩。椪柑再次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一大支柱产业,全县3.2万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椪柑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浦市铁骨猪则是泸溪又一个叫得响的传统老品牌,被誉为湘西大山里的“黑珍珠”,2010年荣获中国优势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之前,由于浦市铁骨猪成长周期长,一度被农民弃养。
2021年夏天,中石化驻泸挂职领导通过广泛深入调研,结合泸溪资源特点,聚焦“一县一链”,因地制宜,打造浦市铁骨猪“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将农民嵌入产业链条上持续受益。重点围绕“四个养殖基地、两个加工中心以及一个品牌建设”,中石化投入帮扶资金750余万元,有效解决浦市铁骨猪科学喂养、卫生防疫、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问题,助推浦市铁骨猪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强基赋能,让科技为泸溪产业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让一个人在乡村振兴路上掉队,这是中石化帮扶泸溪的最大愿景和不懈追求。”中石化驻泸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赵新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