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 帆 通讯员 彭 璟
后来我仔细回想,第一次见到罗周瑜应该不是采访那天,而是在之前一个朋友父亲的追悼会上,罗周瑜作为司仪,负责主持。半个小时的时间,她与她的年轻同事们敬畏庄重、专业规范地完成每一个步骤,有礼有节,有章有法。
正式采访罗周瑜那天,天气晴好。她在兴龙陵园的遗体美容化妆室为一位逝者整理遗容。在完成杀菌、清洁后,她用干净的纸巾轻轻擦拭着逝者的脸庞,然后用调好的颜料小心翼翼地为逝者上妆、定妆……整个过程流畅有序,整套动作手法娴熟。
作为入殓师,这是普通的工作日常。一年365天,罗周瑜几乎每天都在跟“死亡”打交道,这样的工作流程她一天要重复数次。“这个岗位全年无休,我和几位同事轮流倒班,我已经3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如果见面地点不是在兴龙陵园,如果不是事先得知,很难将面前的这个女子与凝重肃穆的入殓师联系起来。她扎着利索的发髻,姣好的面容带着明媚的笑,一如那和煦的阳光。
2019年,罗周瑜从上海回到吉首,通过招考进入兴龙陵园,负责遗体的接运、入殓和入葬等全程丧事服务工作。在此之前并未接触过殡葬行业的她笑说:“确实需要一定的承受力。我们这儿不像其他城市的殡仪馆把班组分得很细,因为人手少,所以每个工作环节我们都要熟悉。当时和我同期考起了20多人,最后只留下来6人,其他的都有各种原因接受不了,离开了。”
入殓师的工作其实不仅仅是擦粉化妆,很多时候,就像一名外科医生,要为遗体做包扎、缝合、防腐等处理。并非每个逝者都走得安详,不同原因去世的人需要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尤其是遇到意外等非正常离世的人,更是考验着入殓师的专业素养。
入职4年来,因为工作的特殊,罗周瑜和她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年轻同事们见过许多震撼的场面,接触过各种年龄段和不同情形的逝者。罗周瑜回忆,“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车祸的接运任务,赶到现场时死者已经面目全非,支离破碎。那天我和同事一点一点小心处理,从早上9时一直站着忙到下午4时。”
罗周瑜已记不清服务了多少名逝者,每一次她和同事都认真对待,耐心细致地为逝者清洗、整修面容和身体,尽力将每一个细节处理完善,让逝者体面地、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更是对生命的敬重。”罗周瑜告诉我们,有的老人生前缺少照料,送来时身上很脏,她和同事协助配合为老人翻身、擦拭,帮老人洗在这个世上的最后一个澡,也可能是最干净的一个澡。
死亡的发生,不分昼夜,不论年节。兴龙陵园建在山顶上,每天人来人往,无数亲友与逝者在这里做最后的告别。两个世界的人有遗憾、有悲痛、有悔恨,也都在这里化作一片片云,一阵阵风……
罗周瑜和她的同事们在一次次“摆渡”生命的过程中,重新审视生死。她说,死亡是每个人终将面对、无法回避的话题,在这里工作得越久越能清晰地找到自己的使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逝者呈现最好的一面,给予生者一些安慰,我们的付出就是有意义的。
正如电影《人生大事》里,小主角把从事殡葬行业的爸爸叫做“种星星的人”,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而每一个入殓师则是离星星最近的人。
【记者手记】
多年来特别想做一期有关“当大事”的专题跟拍,从城乡白事“一条龙”服务到后来更加专业的殡仪团队,这个念头在脑海里一直未断,也一直未成。
2022年岁末,我终于将镜头对准那群年轻的入殓师,参与记录他们的日常工作,零距离感知“神秘”与“偏见”。
没有什么不一样,跟身边同龄的小哥哥、小姐姐一样,他们爱玩游戏、爱闹爱笑,充满热情地拥抱生活。若是真有不同,便是他们所做的事更有意义。这群年轻人在旁人避之不及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护航着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给逝者以尊严,给生者以宽慰。
也让我们把从中获得的感悟渐渐转化为对死亡的坦然。生与死,谁也没法选择亦控制不了,我们唯一能做且能做得更好一些的就是珍惜当下,珍惜和挚爱亲人在一起的时光,珍惜欢声笑语的相伴,好好活着,用力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