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1月05日

“幺幺”的传奇人生

陈庭茂

1

我的“幺幺”(土家语,叔叔)陈延书,生于旧中国军阀混战的1926年,2004年农历正月廿四去世,享年78岁。

幺幺是我父亲的亲弟弟,老班人都叫他二佬,我们晚辈都亲热地叫他幺幺,因为在湘西叫幺幺比叫叔叔更亲切。

幺幺的童年很苦。他4岁丧母,8岁丧父,跟着10岁的哥哥(我的父亲)在我的大婆婆家艰难地生活。12岁时,幺幺跟随我的父亲来到列坝舅公家生活。舅公是个抽大烟的瘾君子,家里没有男丁,农田活没人干,请工做又不划算,于是幺幺和父亲便成了舅公家的主要劳动力,十几亩田土的耕种重任就落在两兄弟身上。兄弟俩没日没夜地干,艰难地撑起了舅公家的一片天。在舅公家的十年,熬就了两兄弟吃苦耐劳、勤耙苦做的可贵品德。

1947年,解放战争大规模展开,国民党政府大规模征兵。此时幺幺已21岁,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国民党政府规定两丁抽一,三丁抽二,父亲和幺幺必须得一人去当兵,国民党乡政府就抓了幺幺的壮丁。腐败乡政府官员说,要免壮丁可以,拿30块大洋来换人。父亲只好向舅公借钱把幺幺赎了回来。1948年,国民党政府又一轮抓丁,幺幺又被乡政府抓去了,父亲向左邻右舍借了30块大洋把幺幺赎了回来。1949年国民党政府又一次抓丁,这一次父亲因旧账未还清再也无力凑钱,么幺就被抓走了,送到国民党龙山县大队,准备送往部队。当时任大队长的是彭正南,他见幺么生性乖巧,做事勤快灵活,便把幺么留下来当他的勤务兵。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四野部队进军湘西,10月龙山县解放,彭正南逃往老家当起了流窜土匪与解放军为敌,后被解放军活捉镇压。

2

龙山县解放后,幺幺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办的解放战士学习班,当时正值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战火烧到了我国的鸭绿江边,毛主席和党中央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通过学习,幺幺思想觉悟大大提高,有了参加解放军的想法。在征得父亲同意后,幺幺毅然报名参加解放军,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41师421团运输连。

1950年11月,幺幺赴朝参战。

幺幺参军时24岁,正值精力旺盛、年富力强的青年时期,再加上他从小劳动锻炼,在国民党县大队时又练就一手好枪法,在战斗中屡次立功受奖。一次,美军飞机轰炸了连队的粮食仓库,幺幺冒着被炸的危险,三次冲进燃烧的仓库,共抢救出300斤粮食,被部队授予三等功;他还冒着敌人的炮火,成功为前线部队运送食物,为战斗胜利作出了贡献,荣立三等功。幺幺这两次立功的喜报,我小时候在家中的箱子里看到过,可惜后来弄丢了。

1952年,幺幺被调到战斗连队当战斗员,参加了老秃山及上甘岭外围等多次战斗。2003年正月,幺幺专门给我和小女儿讲了那段在朝鲜的经历。

老秃山战斗是幺幺所在连一次打阻击战的战斗,他们连队负责阻击敌人援军,保证主力部队全歼围困之敌。战斗打了大半天,敌人未能越过我军防线一步,双方伤亡都很大。接到撤退命令后,连长见幺幺战斗经验丰富、枪法好,便命令幺幺带两个身强力壮且枪法好的常德籍战士为连队断后。他们三人各一挺轻机枪、三百多发子弹和十多颗手榴弹,分别在阵地的三个制高点阻击敌人。连长的命令是坚持20分钟,打完子弹和手榴弹才可撤退追赶连队。战斗中,幺幺的机枪时而点射时而连发,敌人近至50米时便扔手榴弹,仅用机枪便射倒了27个敌人。20分钟后,他和两个战士打完最后一发子弹,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趁着烟雾撤出阵地,追赶连队。撤退中,幺幺的左耳被敌人射来的子弹打穿,如果子弹再向右偏一丁点,那么幺幺就可能在朝鲜“光荣”了。

3

1954年,幺幺随志愿军凯旋回国,并退伍还乡。当年,他与舅公的独生女结婚成家。后来,两人因故离异。

幺幺被乡政府安排在乡卫生所工作。幺幺没上过学,更不懂医,但他勤学好问,参加了县里的卫生培训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他当时的工作主要是搞好卫生防疫。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打摆子、麻疹、霍乱、天花等病大肆流行,老百姓的卫生习惯也不好,他与同事们常年奔走在村寨,给老百姓宣传正确的卫生知识,开展对流行病的防治工作,取得很大成效,多次被州、县卫生部门评为先进工作者。

1958年,幺幺被调到苗市公社卫生院担任院长。虽然这是个上不了级别的“官”,但幺幺除负责院内的日常工作外,经常挎起小药箱走村串寨为老百姓上门服务,当地老百姓都夸他是个“好医生”“好院长”。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极端困难,有些人吃了树皮草根,大便解不出痛苦难当。1960年3月,我从猛西公社邬都小学转学到苗市公社苗市小学读书,与幺幺住在一起,亲眼看到幺幺用镊子为解不出大便的住院病人从肛门里一点一点往外夹取干结的大便。只见,他忍着恶臭的便味为病人解除痛苦,不怕脏不怕臭,终使许多这样的病人得以康复。那时,我还多次看到附近的乡亲们拿着自家产的新鲜蔬菜、鸡蛋及一些土特产来卫生院送给幺幺,以表感激之情。幺幺一般都推着不收,实在推拒不了的,他就把东西交给卫生院厨房,与病友们一起分享。

1960年下半年,幺幺调往茅坪卜纳洞医疗站当站长。这年冬天,幺幺经人介绍与在该县服务公司车站旅社工作的向群英重组家庭。新婶娘后来和幺幺生育两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茅坪卜纳洞医疗站是龙山县麻风病集中治疗点。当时任龙山县卫生局局长的邓仁政找幺幺谈话,征求他去卜纳洞医疗站工作的意见,幺幺爽快地答应了。

卜纳洞医疗站坐落在茅坪至西湖的水砂坡公路坎下的半山坡,坡底山谷的村子里集中住着100多名麻风病人,被称为“麻风村”。1966年11月我初中毕业后在幺幺工作的卜纳洞医疗站住了一段时间,那时每天幺幺吃过早饭就穿着白大褂,带领几名医务人员下到麻风村为病人治病去了,到了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幺幺在卜纳洞医疗站工作了十年。

而这十年,在幺幺的带领下,在全体医疗工作人员的全力配合下,这里的大部分麻风病人治愈回家。

1970年,幺么被调到洗洛公社卫生院当院长。4年后,他被调到龙山县人民医院后勤科财会室工作。因他不懂财会业务,领导就安排他到该县各地收取住院病人欠医院的治疗费用。幺幺那时已50多岁,但他没有和领导讲价钱,也没摆老革命的资格,而是愉快地接受了任务。那个年代,龙山县交通落后,大部分乡村没通公路,有公路也没有通班车,幺幺拿着医院的欠账本,靠两条腿跑遍了全县40多个公社的200多个村寨,遭受了许多冷落,怄了不少的气,但他全都忍受着,耐心地给欠款人讲道理,终为医院讨回了百分之七十多的医疗欠款。

4

1986年,幺幺退休了。闲下来的他养了一只狗,一年四季只要天气好,幺幺就会带着那只狗到老家陈家寨、脉龙界、咱果坪,或是城郊的新城、桶车、洗洛、茅坪等地转转走走,退休生活充满了乐趣。

幺幺也是一个最关心我的人。我在洗车河三中读初中时,由于家境困难,除每月从家里背18斤口粮和4元钱的伙食费交学校外,没有一分零用钱,而学校食堂每天只开两顿饭,中午饿得发慌,有零用钱的同学可上街去吃面条买零食,我没零用钱就只能干挨着。一次幺幺路过洗车河顺便到学校看我,了解到我没钱吃中饭的情况后非常痛心,从那之后幺幺每个月都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3块钱带给我,从此我再也不会挨饿了。

幺幺还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大善人。家乡人有困难向他伸手要钱,他都会尽力帮助。特别是家乡邻里的人来城里办事,基本都吃住在他家里,有时还几个几个的来,但幺幺都亲热地善待每一个来者,可以说幺幺家一年四季每天都有一个外人吃住,幺幺的家就是家乡人免费吃住的旅社。

幺幺的一生是艰苦的一生,也是光荣的一生。他虽没有加入党组织,但他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优异的成绩,是值得我们后辈永远学习的榜样。

--> 2023-01-05 1 1 团结报 content_102796.html 1 “幺幺”的传奇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