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名猛 黄 伟 吴东林
2022年12月28日,凤凰县委、县政府和州文旅广电局举行了“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120周年”活动。州政协主席李平,吉首大学原正校级督导张建永教授,沈从文研究学者、文化旅游产业专家以及州文旅局相关领导、凤凰县有关领导、州县文艺界、新闻界人士30多人参加纪念活动。与会人士回顾了沈从文先生对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研究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对沈从文先生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以及沈从文先生文化精神的现实启示和时代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并对湘西、凤凰的文艺事业和凤凰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2022年12月28日是中国文学巨匠、著名历史文物学家沈从文先生120周年诞辰。作为沈老故乡,湘西州、凤凰县高度重视纪念活动的策划实施,州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安排了纪念活动,凤凰县委、县政府提前谋划了纪念活动。州县文艺界、旅游界、新闻界先后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纪念这位在中国文学、史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先贤。
凤凰古城,地灵人杰,孕育了民国总理熊希龄、文学大师沈从文、艺术大师黄永玉等名人。先贤名人让古城文星璀璨、文脉连绵,历来为文人墨客、青年后学所向往,引得无数游人流连忘返。
从崭新的南华里游客服务中心走进古城,一只展翅飞翔的金凤凰展现在人们眼前,似在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在金凤凰的后面,一座由沈从文先生书写的“图书馆”的阁楼非常显眼。
踏着古朴的青石板道,来到位于中营街的沈从文先生故居。在这座旧居里,沈从文先生度过了他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沈从文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识用虎耳草,沈从文从小就将虎耳草视作疗伤去痛的生命草。沈从文10岁那年,家里的九妹出生了。九妹跟二哥兄妹感情很深、关系很好。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虎耳草和小九妹经常出现,也成了最美好的象征。
凤凰县文昌阁小学是沈从文先生的母校。13岁那年,沈从文进入文昌阁小学读书。那时候的沈从文不但逃学,还爱在背后给老师起绰号,老师经常罚他跪在操场边的楠木树下。1982年5月,年届80岁的沈从文回到了故乡,特意来到文昌阁小学,来到当年那棵楠木树下。在树下,他沉思良久说:“是老师给了我教育,大树给了我感悟,母校给了我人生。”
1988年,沈从文先生走完了他86年的人生,在北京逝世。4年之后,遵照先生遗愿和家属意见,先生的骨灰回到了故乡凤凰。先生的骨灰,一半撒入了沱江碧水中,另一半安放在古城青山之上。2007年,沈从文先生的夫人张兆和女士逝世,家属将张兆和女士骨灰与沈从文先生骨灰合葬于听涛山上。
【先生其人】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字崇文,亦名茂林。曾用诸多笔名,如:休芸芸、懋琳、焕夫、炯之、甲辰、凤哥、小兵、窄而霉斋主人、翰墨、雍羽等。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城内一个旧式官吏家庭。祖父沈宏富早年投奔湘军,在清咸(丰)同(治)之际曾任云南昭通镇守使和贵州提督。沈宏富英年早逝,按湘西习俗应从近亲中过继一人为子,以续香火。沈宏富的弟弟沈宏芳家住凤凰城东北数十里的黄罗寨,其妻也未生育,于是沈宏富的遗孀夫人便以长嫂的身份,替沈宏芳从贵州境内娶了一个苗族姑娘,后生下两个儿子,老二过继给沈宏富为子,这就是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沈宗嗣青年投军,曾为大沽提督罗荣光裨将,随罗抗击八国联军。罗殉国后,他潜回家乡,娶本地贡生并任守文庙教谕的黄河清(土家族)之女黄英为妻,生有子女9人,沈从文排行第四。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又被称为二哥。有弟妹5人,除六弟、九妹外,余皆幼夭。
沈从文小时因顽劣爱逃学,小学刚毕业,就被送到土著军队中当兵,在一条沅水和它的支流各城镇游荡了五年。那时正是中国最黑暗的军阀当权时代,他同士兵、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社会底层人们生活在一起,亲自体会到他们悲惨的生活,认识了中国一小角隅的好坏人事。一九二二年,“五四”运动余波到达湘西,受到新书报影响,他认识到不能再随便马虎过日子,应当去思索生活,为理想受苦。为了寻求新的世界,他毅然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完全陌生的北平,开始了更高远的追求。
在北平,沈从文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帮助下,以特有的“湘西”风味登上了30年代的文坛。以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文学主题描写了湘西民俗和下层民众的生活,赞美了普通人民的淳厚心灵。他的作品在艺术上独树一帜。主要文学著作有:《鸭子》(1926年)、《蜜柑》(1927年)、《老实人》、《不死日记》(1928年)、《神巫之爱》(1929年)、《沈从文甲集》(1930年)、《从文子集》(1931年)、《记胡也频》、《都市一妇人》(1932年)、《月下小景》(1933年)、《从文自传》、《记丁玲》、《边城》(1934年)、《八骏图》(1935年)、《湘西散记》(1936年)、《一个妇人的日记》(1938年)、《记丁玲续集》(1939年)、《湘西》、《烛虚》(1940年)、《春灯集》、《长河》等,其中《边城》成为历久不衰的名篇。而沈从文,也被认为是新文学抒情体小说的典范,成为乡土文学和“京派”作家的代表。
同时,他担任过上海中国公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的讲师、副教授、教授,担任过《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一度受到冷落和误解,他潜心于历史文物的研究,担任(北京)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写出了《中国丝绸图案》(1957年)、《战国漆器》(1962年)及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古代服饰的大型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0年)。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先生心脏病猝发,抢救无效,于晚8时35分在家中逝世,走完了他86年的生命历程。在他86年的生命旅程中,荣辱交错,毁誉并存,但他依靠自己的执著与沉静,从事文学创作,从事文物研究,用他那一支“笨得很”的笔,负重追求,完成了对个体生命的升华。
【沈从文故居】
沈从文故居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是他的祖父沈宏富所留下的,沈宏富当时任贵州提督,家庭条件在当时也是比较富裕的。沈从文故居占地面积311.14平方米,建筑面积227.14平方米。坐东朝西,穿斗式砖木结构平房,四合院格局,分为前后两栋共有房屋10间,沈从文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直至1917年由于家道中落,离开凤凰,参加地方武装部队。故居虽然没有雕龙刻凤,但小巧玲珑,古色古香,是古城文化内涵深厚而最有特色的古建筑之一。
沈从文先生的著作《从文自传》《边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都是在故居书桌上完成的。沈从文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的作品缜密严谨,语言质朴流畅,通俗易懂,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饱含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沈从文故居于199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2006年5月25日,沈从文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从文墓】
在凤凰古城迴龙阁古街尾端,这里临沱江、依青山,虽与古镇弹指之隔,却呈现出两样天地。这里没有如织游客的尘世浮华,只有满目苍翠、江水轻流,也该是凤凰的栖身之所、先贤的归宿之地。沈从文先生的墓地就在这里。
沈从文墓地位所在的听涛山,前身是清代曾任钦差大臣、云贵提督的凤凰籍苗族人田兴恕为孝敬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园,又名“杜母园”。到沈从文墓地,往上爬几级台阶,便可看到一幅石刻大字“兴废周知”,这是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的手迹。1911年11月,凤凰绅士田应全、唐力臣等人受辛亥革命的影响,集结了凤凰、乾州、花垣、松桃四厅汉、土家、苗人民举行武装起义,迫使驻凤凰的清朝命官辰沅永靖兵备道朱益浚引退,并在凤凰成立了新政权——湘西军政府。黎元洪知道后,欣然命笔,为凤凰题写了这幅大字。
往墓地再上几步台阶,竖立着黄永玉老先生为纪念表叔沈从文而题写的铭文:“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先生17岁时从湘西的莽莽大山中走出,出走半生最终回到了故乡。
沈先生的墓地没有隆起的坟包,只有一块五彩石耸立青山绿水之间,成为与众不同的墓碑。这里没有雕栏玉砌的装饰物,只有一条放牧、打柴的石径,使沈先生永远与普通民众在一起。沈先生的骨灰一部分撒在沱江里,一部分葬在这块五彩石下,他就像面前这条沱江,发源于大地回归大地,他就像陪伴他的这块五彩石,来源于大地又回归大地。墓碑的五彩石正面,刻写着沈先生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正是这样一种信念,使沈先生舍弃升官发财的道路,选择了清苦的从文生涯;正是这样的一种信念,使沈先生挥动巨笔,将他的湘西介绍给世界。
墓碑的背面,刻写着沈先生姨妹张充和女士的铭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四句话,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沈先生的一生。沈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在逆境里不屈服,不盲从;沈先生的一生是清苦的,但他在世界文坛的名望犹如灿烂的星斗。这四句话每句的最后一个字,联起来是沈先生一生的写照:从文让人!沈先生是十分谦让的,他不争利,在文坛上默默耕耘着。但是,沈先生在做文学时又是从来不肯让人的,他用“一切只是一个起始”鼓励自己,上下求索,永不满足,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乡土文学大师。
先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但首先属于湘西、属于凤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凤凰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