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1月10日

无规矩不成方圆

作 者:王 涛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 2017年08月

刘效仁

出自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章句上》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可谓道出了规矩的真谛,也佐证了中国先贤的智慧。其实,治国需要立规矩,治吏需要严规矩,做人也需要守规矩。有无规矩,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走向,事业成功与否,乃至一生的幸福与否。有不少官员顺水顺风,似乎很成功也很辉煌,最终却因“不守规矩”走上不归路,教育深矣!

就家庭教育而言,规矩的建立、教育、敬畏和执行,理应是基本理念。只是,中国的家教恰恰缺乏规矩,缺乏规矩的养成以及敬畏。相反,许多家庭从来就不缺少爱,溺爱、娇生惯养,使孩子成年以后也一味依附。一旦走向社会则因不懂规矩不守规矩处处碰壁,做人做事都容易失败。

近日读了教育学博士王涛的《规矩和爱》后,受益匪浅。作者对于规矩和爱的辩证关系阐述的十分清爽明朗。心理学家就发现刚出生几分钟的婴儿,就能用非常微弱的视觉能力看到父母脸部的表情并且会有意识地模仿。到了三个月,婴儿就能辨别微笑(喜)和皱眉头(怒)的表情,远远超越了普通百姓理解和认知的边界。

再如,孩子的报复行为不仅出现得很早(一二岁),而且他们的报复,往往会体现出一些不符合他们年龄的超强的认知能力。小小的年纪不仅要报复,而且竟然知道你最爱什么,然后通过伤害你最爱的东西让你心痛。这些科学发现告诉人们,对于规矩的教育越早越好。

颜氏家训中即称“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当为,使止当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孩子规矩的教诲,亦提倡从“婴稚”始。美国有一本书叫《零岁开始》,同样告诉公众,立规矩要趁早。那些以为“树大自然直”的理念显然落伍了。

当从娃娃抓起,透过父母、家人的喜怒与冷落,对婴幼儿予以“规矩”的训诲,使其从小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做了讨喜悦,哪些不当做,做了遭冷眼。只是这些“规矩”越细越好,越具体越好。比如,吃饭时的不浪费、读书时的坐姿、借东西要还、损害东西要赔、做错了要诚实认错、不拿别人的一针一线、接受礼物时的感谢、对来客的礼貌等。

当然,爸爸妈妈及其他老人对“规矩”要有共同的认知。当下很多父母做规矩之所以失败,一是因为随便、朝令夕改、率性而为,不仅未能让孩子对规矩心存敬畏,相反倒因着你对规矩的随意而产生对你、对规矩的藐视。再有就是规矩不统一,父母立的规矩,爷奶得过且过,自然消减了规矩的威严和教育的合力。

可要让规矩立起来,让孩子对规矩心存敬畏,显然离不开奖与惩。孩子违背了规矩,就当严格执行事前制定的罚则。著名思想家朱熹说过,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敬畏就是对一些规则的敬仰和畏惧,是一种对待信仰的神圣态度,也是一切智慧的开始。

是故必须肯定,打孩子是强化规矩权威的基本手段。其实,在此古今中外文化传统是合一的。基督教的箴言书写道,杖打和责备,能增加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英国谚语云,“如果你把棍子放起来不用了,你就把孩子宠坏了。”在我国,“棍棒之下出孝子”尽管受到当代社会的批评,但其惩戒教育的内核依然是合理的。

问题在于,如何打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家长要节制怒气,管控好个人情绪。因为在教育中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不是别的,正是父母的情绪。同时打孩子要用杖,而非手脚。用杖打孩子,所要传达的信息,即是规矩打你,而不是父母打你。

其次,象征着规矩的杖,在父母之外,在父母之上。父母同样需要也当率先敬畏规矩,一旦违背了规矩,同样要接受惩罚。若是孩子的过错与家长的教育失误有关,就当代替孩子先接受惩罚。这也叫以上率下吧。

当然,成功的教育是爱和规矩的结合。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所以,即便打孩子亦要用爱的语言交流,和颜悦色,清楚而理性地告诉他为什么要打他,打几下。使其懂得并非父母不爱他,而是因为规矩不可违。可见,打罚一般是在孩子能够进行语言交流以后才开始的。

但一些杖打却未能让孩子敬畏的案例,根在父母对规矩本就没有一种理性的敬畏,体罚孩子完全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是权力的滥用。作者由此写道: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规矩和爱》一书中,许多理念给更多父母的育儿方式带来启迪,让规矩和爱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生根开花。

--> 2023-01-10 1 1 团结报 content_103203.html 1 无规矩不成方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