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让定 向 纯 戴 宁
急诊科是医疗救治的“第一战场”。2022年底,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州民族中医院急诊科严阵以待,昼夜接替,保障医疗救治不断线,全力守护患者生命健康。
就诊人数增多,医护压力大增
“怎么样?感觉好点了吗?”该院急诊科主任龙利凡利用坐诊的间隙,到病房查看一名休克刚醒的病人情况。这段时间,医院急诊科每天都有200多人次的接诊量,最多的时候龙利凡一人一天就接待了80多名患者,忙得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为了确保急诊患者的救治,我们将原本的2个班次增加到3个班次。”龙利凡介绍,最忙的时候急诊科的工作量是往年同期的2-3倍,更艰难的是随着大量患者的集中涌入,急诊科18名医护人员已有17人被感染,工作量增加,“战斗力”却遭到削减,急诊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但在疫情面前,州民族中医院急诊人一直默默坚守在“第一战场”上。“有已经发烧却硬扛的,有短暂休整后立即重返战场的……”急诊科护士长彭放说,平时3-4个人的工作量现在只有1-2个人来完成,既要承担胸外按压、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等一系列紧急抢救,也要承担疑难危重患者的诊断和分流,整个科室都在超负荷运转。“最艰难的时候医生诊室挤满了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病人,他们普遍精神较差,且伴随发热、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于93%等症状,有部分患者还有腹痛、腹泻,甚至还有透析病人诱发了心衰,情况十分危急。”
“轻伤不下火线”,医患守望相助
越是在艰难的时候就越是考验急诊人应急能力和毅力的时候,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团结一致守护人民健康的斗志就是州中医院急诊人的底气。
人员不够时,护士长彭放试着在群里询问大家:“明天能上班的有哪些人?”同事们在群里纷纷回复“我可以归队!我症状轻,我可以来!”看到大家积极主动响应,彭放的心里又感动又心酸。急诊科彭娇娇就是其中的一个,刚感染时她主动说:“我现在没什么症状,让病情较重的同事先休息。”于是她带病上班,晚班接班时发烧到39度且呃逆想吐,还在坚持说:“我歇一会儿,看能不能再坚持一下。”
医务工作者拼尽全力,患者们也给予更多理解。急诊科的申佳烨,是一名年轻的男护士,在连续长时间工作后考虑到同事们都病了,还是硬撑着上晚班,一边发着烧一边给病人做治疗,严重的时候连站都站不稳。这时有病人的家属来借轮椅,由于心急声音比较大,“这个护士也病了,脸色苍白还在上班,请大家相互体谅一下。”旁边的留观病人家属道出了医护的不易,看到患者对医护工作的理解,一股暖流在夜晚的急诊科里涌动。
尽管患者数量激增,但急诊医护人员仍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现在阳性的同事们都陆续返岗,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龙利凡说,下阶段的疫情救治工作主要是危重病人的接收和治疗,对此医院开放24小时急救绿色通道,联合心病科、脑病科等多学科抢救心梗、脑梗等急危重症患者,提前协调好设备、床位,坚持将患者救治放在首位,扎实做好医疗救治和资源准备工作,用责任和专业帮助危重患者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