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祖雅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对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小说描述。当时官宦扰乱国政,诸侯动乱,导致群雄并起,纷争天下。具有一定势力的诸侯,都想兼并其他诸侯,汉室王朝举政无力,任人摆布,中央集中的权力有名无实。
首先是董卓身居宰相之位,欺上犯下,目无国法。曹操以精忠报国的名义,刺杀董卓,虽然未遂却也赢得一些人的信服和追随。汉室皇帝原以为他是一个忠良之人,吕布杀掉董卓以后,便对曹操委以重任。这就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创造了机会。曹操号召各路诸侯,讨伐袁绍和袁术之后,便试图一统天下。曹操的所作所为,虽然才华盖世文采斐然,更有《短歌行》流传千古,却由于心术不正,奸诈妄为,目无朝野,为私而营令天下英雄不服。
孙氏集团,盘踞江南,伺机称孤,与朝廷分庭抗礼,攻城略地,企图坐大自己的势力而一统天下。刘备在小说的形象中,心怀仁义,以皇叔自居,礼贤下士,结义英豪,以图光复汉室,重振皇权依钵。刘备先借荆州扩势,后进西蜀,便也在成都称帝。三国鼎立,相互征战制约,各据一方。
《三国演义》里的英雄豪杰,都偏重在刘备的阵营中。如诸葛亮,关云长,张飞,黄忠,赵云和马超等等人物,都是义薄云天,尽忠尽义,如诸葛亮一样效力主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治理少数民族,七擒孟获以服人心,更是彰显蜀国的仁义道德,以及军纪的文明之师。对比曹操奉行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显得人性厚道得多。
曹操雄居北方以后,实际上在众多谋士与自己的主见中,还是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经营一方。虽未称帝,却一直等待时机,以宰相居位,把皇帝当做傀儡,一手遮天,称为魏王。如此凌辱汉室,后来儿子曹丕更加变本加厉。人心隔肚皮,是公是私是仁是义,皆在动机与事态中,泾渭分明。
三国鼎立,相争天下,主旨都是一统天下的霸业。自从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抗曹以后三国鼎立之势就已开始形成。孙刘两家,由友而敌,地盘争夺,人才决斗,比势力,拼计谋,不但刀光剑影,快意恩仇,到底还是靠运筹帷幄。三十六计在《三国演义》的排兵布阵中,无所不用其极。“周郎巧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刘备的局势之言:“兄弟是手足,夫人如衣服。”虽不完美,却也比曹操的“宁可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更有重情重义的胸怀。
然而,无论英雄还是奸雄,仁君还是暴君,谁能预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历史轮印?司马懿论才略与用兵,都不如诸葛亮,但天不灭他,身居曹营,学曹操的手段,反倒完成三国统一。只有仁安天下,安顿人民,政通人和,体制昌明,才是人间正道。刘备的蜀国,虽然存在的短暂,却也是生动在历史的人心中。
多少历史风云的人物,为了争夺第一位,功臣变罪人,战友成政敌,相互谋害,实在是失去了人性的意义。如《三国演义》里桃园结义的精神,同生共死的不离不弃,才具有人生价值。《三国演义》中故事曲折,虽人心复杂,寓意却深远无际,正义与正道,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罗贯中以小说的笔法,文笔精妙地描写了历史原态,三国人物的刻画写出人性客观的野心,在世间功名利禄的追逐中,忠良难得。假善非真善,真金不怕火炼,公道是非皆有衡量,像一记警钟,在罗贯中的笔阵中长鸣,去告诉后世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