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1月29日

小院·小愿

——时雪亭创业故事

本报全媒体记者 田 华 实习生 陶伊涵 黄思语

1月26日中午,34岁的时雪亭弯着腰,在他的草莓大棚里忙碌着。

大棚里,茂盛碧绿的叶子中藏着颗颗或大或小或红或白的草莓。大棚外,恰比河潺潺而过,河滩上几个孩子追赶嬉戏。河对岸的公路上,汽车飞驰,再往前,是吉首市矮寨镇补点村、中黄村、坪年村和保靖县吕洞山镇夯吉村等传统村落,这些村落都是近年来乡村旅游的热门地。

时雪亭把他的草莓园取名为“蓝田”,有开发恰比河流域旅游采摘蓝海之意。蓝田草莓农场在时雪亭的家乡——吉首市石家冲街道庄稼村,紧邻X077恰比河旅游公路,从吉首出发,驱车20分钟左右可到。优越的地理位置,拉近了游客来此的距离,公路沿线的众多传统村落,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必经之路上的蓝田草莓农场则成为这条路上的最佳休息点。

“我们是恰比河流域唯一一家草莓采摘园。” 时雪亭说,春节假期来采摘的人多,现在剩下的成熟草莓不多了。时雪亭曾经当过8年兵,个子中等,壮实有力,一双手粗糙黝黑,侍弄起草莓来却格外小心谨慎,生怕弄坏了这些娇嫩的宝贝。

时雪亭提着一篮子枯黄的叶子和受伤的草莓,走出大棚,说要介绍一下草莓农场。他沿着草莓农场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介绍草莓农场的情况,分享他种植草莓的经历和对未来的规划。

时雪亭从部队退伍后在外打了几年工,2018年回到吉首,和爱人施洪珍一起开始草莓种植。为什么选择种草莓?他摸了摸脑袋,笑着说,因为有一个想要可以照顾家里、和家人在一起的小愿望。

为了实现和家人在一起的小愿望,2018年,时雪亭在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他爱人施洪珍的老家,建了第一个草莓园。

“在坪朗种,是因为那里有采摘氛围。”时雪亭憨厚、肯做,第一年就有了几万元收益。但由于坪朗土地有限,无法扩大种植面积,而他老家所在的恰比河流域又正在发展乡村旅游,他决定回家建第二个草莓园。

2019年,时雪亭租下了现在15个草莓大棚,并且全部用来种草莓。

“现在的品种有火热的红颜,还有备受追捧的草莓‘贵族’粉玉。”时雪亭说,每个品种都是他精心挑选的,不仅口感香甜,而且外形美观。

每年12月中旬至次年5月都是草莓采摘季,从早到晚来农场采摘的客人络绎不绝,“不用出去卖,草莓园里就卖完了。”时雪亭憨憨地笑着。

草莓做出名气后,时雪亭夫妻俩又租了农场周边的两亩荒地,开垦分割成小菜园,出租给想要体验种地的人。“大多数都是家长带孩子来体验种菜的乐趣。”在时雪亭的眼前,翠绿的菜畦展现出勃勃生机。

时雪亭爱琢磨,2022年恰比河旅游公路铺了炒砂,从这里去各个传统村落玩的人越来越多,他看准时机,在家里开了庄稼村第一家农家乐,开业就一炮而红。

现在,憨厚的他负责草莓农场,乐观开朗的施洪珍负责农家乐,两口子分工明确,一家子的生活越来越好。

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又开了四五家农家乐,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爱思考的时雪亭又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小院经济”。他想依托空闲院落打造农家乐和民宿,将庄稼村打造成为“小院经济”的典型,这样既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服务,也可以更好地带动村子发展和村民增收。

一座小院安置一个小愿,草莓园实现了时雪亭和家人在一起的愿望,幸福生活在田园里茁壮生长。离开草莓农场,回头望去,篱笆墙上的红色标语“乡村振兴 共绘蓝图 共享美好”格外醒目。

从为家的“小愿”到为村的“小愿”,找到方向的时雪亭内心充满了干劲。

--> 2023-01-29 ——时雪亭创业故事 1 1 团结报 content_104201.html 1 小院·小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