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孙 莹 杨思思
1月29日,记者走进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杨冬仕、龙东姐老两口的“幸福人家”小院,窗明几净、古色古香的屋子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老两口正在吃早饭,听到我们的声音,回头微笑着说:“新年好,快坐。”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到“幸福人家”了。从前,杨冬仕的侄子杨超文在此经营农家乐时,每次进门都能看到老两口穿梭在顾客中帮着忙里忙外,都能感受到这里的热闹红火。如今,农家乐搬去了竹子寨,70多岁的老两口依然经营着“幸福人家”酒坊,更能感受到老两口的勤劳、热心和朴实。
无论什么时候走进老两口家,都是整洁干净、清清爽爽,这跟十八洞村的文明建设、党群互助是分不开的。
龙东姐是老党员,每天早上忙完家务事后,她都会到党群互助的5户群众家里去,提醒大家不管是否有游客,都要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促进乡风文明、邻里和谐,并把村里的新思想、新政策及时宣传到位。
龙东姐说:“村里的小娃娃都知道要把垃圾丢到垃圾桶,讲文明,懂礼貌,这就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精神文明要从娃娃抓起。”
如今,十八洞村的路变宽了,产业越来越兴旺,游客多了,老百姓的钱包越来越鼓了,精神文明新风尚也逐渐形成。走进十八洞村,随便拉过一个村民,他都能把十八洞村从“穷疙瘩”到“金凤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
从封闭、保守、落后,到文明、开放、自信,十八洞村的精神文明新风尚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