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夏 琳 刘源春)为进一步规范评标(审)专家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行为,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近来,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强化评标(审)专家管理,不断创新举措,打出了一套规范专家管理的“组合拳”,进一步强化评标(审)活动的公平性、公正性和严肃性,着力提高评标(审)质量和效率。
首次开展电子化现场实操培训。该中心首次有针对性地创新举措提高评标(审)专家业务水平,通过电子化现场操作培训,提升专家评标效能,促使专家更好适应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和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要求,积极响应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三随机、五不知、六自动”远程异地评标系统升级改造的需求,降低交易成本,累计培训人数527人次,合格人数486人次,合格率达92.2%。
全面清肃场地。在项目评标(审)期间,原则上只允许专家进入评标场所,确保专家独立评标。项目见证员、监督员、业主、代理人员均退出评标区,通过设置数字见证室、数字监督室和数字澄清室等对评标(审)过程实现不见面参与。
率先设立不见面抽取室。在湖南省内率先实行对负责抽取湖南省综合评标专家库专家的参与人员实行封闭式管理。在专家抽取开始至专家到达评标室期间,对其通信工具进行统一保管,参与人员不得离开抽取室,确保专家抽取保密工作万无一失,有效防止专家名单泄露。
实现专家名单全程不见面。通过将中心评标区门禁系统与省库的无缝对接,实现了专家名单解密时间到后直接由省专家库线上推送至中心电子评标系统和门禁管理系统,专家通过电子刷脸认证身份智能识别后自助进入评标区,取消了专家名单专线传输和人工打印解密名单环节,实行专家名单全程不见面,避免了业主、监督人员和中心见证员物理接触专家名单,有效防范评标(审)廉政风险。
专家劳务报酬不见面支付。专家劳务报酬通过支付系统不见面支付,对专家个人信息进行技术处理,支付系统仅保留项目基本信息,银行系统只保留专家基本信息,做到支付系统不知道任何专家信息,银行系统不知道专家关联的项目信息,严格落实专家名单保密,实现了代理机构与专家的零接触,规范了专家劳务报酬发放标准,有效杜绝了专家索要额外劳务报酬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