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生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肯定会与湘西州首府吉首有交集。不过,在吉首当初出现在沈从文的文字中时,还没有吉首一说。1938年,沈从文出于抗战和宣传湘西之需,写出其长篇散文代表作之一《湘西》,其中一个篇目《常德的船》中有四处提及“乾城”,两处写到“所里”,并点出“段祺瑞时代的陆军总长傅良佐将军”和“东北军宿将,国内当前军人中称战术权威的杨安铭将军”两位乾城名人。乾城的名人还有很多,其中包括1900年因镇守天津大沽炮台而英勇殉国的民族英雄罗荣光,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当年就是他身边的一员裨将。而“乾城”和“所里”,就是现今吉首的地面和往称。
那么,沈从文的足迹真实地与吉首的土地相交融,则是在1956年12月中旬。那年冬,沈从文受全国政协安排,以政协委员身份陪同一位湘西籍音乐名家回家乡考察苗歌记谱。他们一行四人从长沙西向进入湘西泸溪县,再踏入吉首地界的现今河溪镇张排村万溶江一侧。那时,这里还没有什么桥,人和车要过这条被称为“江”的小河,渡轮是上好的工具。沈从文在万溶江东岸等渡轮并过河,花了20来分钟。凭着文学厚养和作家功力,回北京后不久即写出了4600字的《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这篇旅行观察记录式散文,后来发表在1957年6月号的《旅行家》杂志上。这篇诞生于吉首地界的作品,算得上沈从文半停笔文学创作后难得的名篇。1957年7月,沈从文在另一篇名为《一点回忆、一点感想》的文章中,再次写到这条万溶江:“自治州首府吉首,有一条美丽小河,连接新旧两区。”如今,吉首张排村(即沈从文笔下的张八寨)正以文学大师在这里留下的笔墨作文化旅游文章,《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将使这里的山水和风物张扬长久。
经过张八寨到达吉首城内后,沈从文一行住进了一招待所,白天调查,晚上在州府新办公大楼会议室听苗歌,四位苗歌高手是专门请来的。沈从文听苗歌感受很深:“在自治州首府吉首,就过了三个离奇而且值得永远记忆的晚上。”(见沈从文《文史研究必需结合文物·湘西苗族的艺术》)。
时序后迁,到了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郑重推出了《沈从文小说选》与《沈从文散文选》,并请作者写序。沈从文在两书的共同“题记”中写道:“目前自治州已有了吉首大学……”因这所大学与吉首同名,沈从文印象颇深,似乎很自然地让吉首地名又进入自己的文字当中。而在次年的1982年5月下旬,年届八十的沈从文,在黄永玉、黄苗子、萧离等一行亲朋陪同下,偕夫人张兆和回家乡凤凰老家,途中,再一次来到了吉首。
在吉首的这段时间,沈从文到了他一年前“题记”中写到的吉首大学,在校图书馆和师生见面、座谈,回答大家的提问,后来经整理形成了那篇《在湖南吉首大学的讲演——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十七日》一文,被认为是晚年沈从文回顾自己人生和表达感悟的一次重要表述。在吉首,沈从文夫妇与亲友游览了峒河码头,和湘西地方歌舞团的青年演员合影,参观州图书馆,还和州内文物考古工作者进行交流。1982年5月底到6月初,沈从文一行离开吉首前往张家界,游览正在建设中的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而如今的吉首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研究沈从文所占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优势,设立了沈从文研究所,打造了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平台——沈从文与湘西文艺研究中心,建立了沈从文纪念馆,修建了从文广场,竖立了沈从文铜像,办起了从文沙龙,培养了一批研究沈从文的研究生。据统计,吉首大学目前已有17种与沈从文相关的文化元素出现在校园内,并成为国内外开展沈从文研究、学习沈从文、光大沈从文精神的公认学术重镇。
除上述外,沈从文在其《湘行散记·老伴》和一封书信中,也分别提及吉首。
(作者为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