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再兴
几片鲜嫩的棕榈叶、两根系有红线的大针、一颗铁钉、一把剪刀,在张自铨“巧手”的折、压、撕、绕、穿、扣之间,一只逼真可爱、栩栩如生的棕编蝴蝶跃然手中。
2月3日,记者在吉首市乾州古城对面街道的角落里见到张自铨时,这位81岁的老人正稳坐塑料凳,用斑驳粗糙的双手制作着棕编作品。编好的蝴蝶、蜻蜓、蚂蚱、青蛙、小鸟等“小动物”,就挂在他面前的竹竿上,看起来形神俱佳、活灵活现,仿佛有了生命。
老人话不多,从不招徕顾客,有人买就10元一只售出。其余时间,他依旧专注地建设“动物乐园”。
张自铨家住吉首市太平镇干田村,育有一儿两女,与棕编结缘已有30多年,但决定摆摊卖棕编是在2014年的春天。那时候,他家刚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以前只是兴趣爱好,觉得编着好玩。”张自铨说,当时为帮助儿子减轻家庭负担,他就拿着棕编到吉首城里的天桥上卖,没想到作品受到了不少市民的欣赏和喜爱。
“那一天,我的棕编卖了200多块钱,心里好高兴哦!”回忆间,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容盈盈。
从此,他和儿子分工合作,自己制作棕编卖钱,儿子学习厨师、顺利就业,全家如期甩掉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儿女们觉得我年纪大,都劝我莫搞了!”张自铨一边编织一边说,靠着棕编,自己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足够他和老伴吃穿用度;更重要的是,他想让更多人了解棕编、喜欢棕编、学习棕编,共同传承这项技艺。